我院陈燕红副教授接受央媒《法治日报》法治网媒体专访

作者: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2024-01-03       来源: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我院陈燕红副教授接受央媒《法治日报》法治网媒体专访


10月23日至11月16日,我院新金融法研究中心主任陈燕红副教授就国际商事、央行数字货币等方面问题连续接受央媒《法治日报》法治网媒体多次专访,回答相关专业领域问题、发表看法及观点。法治网是中央政法委机关报《法治日报》主办的新闻门户网站,是唯一一家中央重点法治类新闻网站。

陈燕红副教授同时也是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总所执行主任、高级合伙人;在央行数字货币法律地位、风险防控与治理、网络安全、反洗钱监管以及跨境支付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实务与理论研究经验。

各篇专访摘要和原文链接按日期排列如下:

1.法治网10月23日专访:“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的队伍建设与机构完善



本次专访摘要如下:

陈燕红教授表示:通过外籍法官的引入,SICC能够获得来自不同法域、法系的杰出法律职业工作者,包括优秀的律师、退休法官、学者等,为法庭带来多元的法律视角,这有助于提高审判的质量和效率。

此外,SICC通过对接调解和ADR机制,提供非诉讼方式解决争端的选择。这对于促进争端解决的多元发展,满足当事人不同需求的趋势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争端解决体系的建设中,可以借鉴这种整体化争端解决机制,增加非诉讼方式的参与,更好地适应商事纠纷的多元化。陈燕红教授对SICC队伍建设的观点突出了其在国际商事领域的专业视角,为我国在发展争端解决机制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http://www.legaldaily.com.cn/Arbitration/content/2023-10/23/content_8917859.html

2.法治网10月26日专访:央行数字货币的经济效应与审慎管理进路



本次专访摘要如下: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新金融法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陈燕红,长期深耕于央行数字货币领域的研究,对于上述问题见解独到且具有前瞻性,因此邀请到陈燕红教授进行此次专访。”

陈燕红教授在专访中对央行数字货币进行了详细的定义,并强调其作为法定货币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延伸。她指出央行数字货币有两种类型,一是大众日常交易中替代纸币使用的CBDC,二是以中央银行存款为基础,采用分布式账本技术用于大额结算的CBDC。对于与传统货币相比较,她列举了央行数字货币的多重特性,包括可控匿名性、不易伪造、系统无关性、安全性、可传递性、可编程性以及可分性。

在经济效应方面,陈燕红认为央行数字货币有助于更加科学地调控货币供应量,能够增加货币中介目标的可测性。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业务向市场投放或回收流动性,央行数字货币的可追溯特性也使得再贴现贷款可以更精准地发放,有助于防止资金发放过程中的腐败问题。此外,央行数字货币还能提高对洗钱等非法金融活动的监管效果,防范恐怖主义融资等违法犯罪行为。

http://www.legaldaily.com.cn/fxjy/content/2023-10/26/content_8919119.html


3.法治网11月16日专访:我国央行数字货币系统的风险防控与治理路径



本次专访摘要如下:

陈燕红教授提出央行数字货币法律地位建议:重新定义“人民币”以纳入数字货币,在法典中明确其地位;解决技术对数字货币法偿性的影响;修改相关法典或制定司法解释,解决所有权转移的公信问题;通过法律手段确保数字钱包安全;建议金融监管审慎建立网络安全风险控制和预警机制,采用多种手段强化反洗钱监管,包括客户身份识别和大额交易报告制度;在跨境支付方面,倡导多边监管合作机制,制定统一标准和规范,鼓励国际合作应对潜在违法犯罪。

http://www.legaldaily.com.cn/fxjy/content/2023-11/16/content_8928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