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第五节 被蔑视的大学——社会化的场所:学校

作者: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2016-12-07       来源: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典型事例] 

  “读4年书8万,高中毕业打工挣8万,来回16万,拿去买房或开店都能赚钱。”2013年成都女孩玲玲考上大学本科,但父亲固执地认为“大学无用”,宁愿出钱资助女儿做点小生意,也不愿“扔几万学费进去打水漂”。

  在新生们忙着开始迎接大学生活时,玲玲(化名),却在为上大学的事和父亲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谈判。

  玲玲父亲说:“我们家经济条件不错,不缺上大学的钱。反对主要是认为上大学没什么用。”他把读大学比喻成一个“肯定会失败的投资”。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不应该简单地把读大学看成一场投资。大学经历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生体验,强调的是人,而投资强调的是物,是把人当作商品或赚钱的工具。再者大学不是为了过多好的生活,而是教会你在平淡中或者困境中也能获得内心的安宁,找寻真正的幸福。

  向社会输送一定数量的,适应社会并能推动社会进步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面对竞争激烈复杂、角色转换频繁的现代社会,高等学校提高在校学生迎接挑战的竞争力,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顺利实现尤为重要。

  个体社会化是多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家庭、学校、同伴群体、校园文化、大众传播媒介等诸多因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学校“受社会的正式委托,负责年轻一代的社会化工作,帮助他们学会特定的适应社会生活的本领”。大学期间是大学生学习和接受高层次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重要时期,是由“非独立的社会人”转变为自食其力,胜任社会角色的“独立社会人”的重要时期,是完成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专业素质社会化、角色社会化、知识技能社会化和心理素质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和其他几种影响因素相比较,大学教育的各个环节无疑对大学生社会化产生更为重要更为深远的影响。

  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在社会化不同阶段,家庭和学校起着不同的促进社会化的作用,它们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如何借鉴家庭教育的经验,对学校的教育方式进行改革,实现家庭和学校在孩子社会化过程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联动机制才是关注我们下一代的教育者们真正应该思考的问题。

  【扩展阅读】

  2006年12月,中国第一家有执照的现代“新私塾”——九雯学堂在沈阳中街附近宣布开馆,在这个私塾的讲堂里,讲台上方挂有一幅孔子画像,讲台旁边摆放着一具古筝。私塾的“先生”穿着一袭红色长袍,学生们则身着绿色长袍。当时,九雯学堂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了各界对私塾和现代教育孰优孰劣的热烈讨论。

  拥有硕士学历的张志勇2004年放弃在上海的工作和优厚的收入,来到湖南的乡村从事私塾教育。他认为“私塾”和现代教育的主要区别不是教学内容方面,并不是说教《三字经》、《四书五经》就是“私塾”。他指出,不同于现代教育以教材和课程为主的模式,私塾注重“因材施教”,按每一个孩子的不同情况,来致力于培养每一个人。私塾的出现,是对当前教育产业化、功利化趋势的一种纠正。

  但更多的人持反对态度,认为依照国家教育法相关规定,孩子必须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张老师等人的做法是剥夺了孩子入学接受正规教育的权利,是违法行为。

  两派人的观点在成都铁路学校退休教师赵献民老师与创办“三字经”私塾的邱老师那里实现面对面的交锋,他们之间进行的激烈“论战”集中体现了人们关于私塾和现代学校教育看法的冲突。赵老师认为国学只是世界文化宝库的一朵奇葩,但代替不了大量崭新的不可或缺的文化科学知识,办私塾远远完成不了当代教育的任务。孩子要面向世界、未来,如果缺少群体意识、缺少处世能力,将来无法弥补。邱老师则告诉赵老师,他之所以办私塾,是感觉到现在的小学、初中许多东西学了用不上,反而是国学可以“一生受用”。在他看来,国学可以开启人生的智慧,可以让孩子走正道不走歪路。这场面对面的交锋最终以邱老师接受赵献民的苦劝,不再坚持私塾教学告终。邱老师认为孩子学习国学虽很重要,但也不应该脱离学校的正规教育。但他同时也表示,将会利用业余时间辅导孩子学习国学。他决定在这学期结束后,将送孩子们回学校上课。

  对于现在出现的私塾教育,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曹子芳认为应允许探索,但应防止矫枉过正,过犹不及。在曹子芳教授看来,儿童教育更应注重人格健全,其中孩子的社会化是关键一步,“通常情况,私塾里培养不了团队精神,合作意识。 ”1

  知名教育专家、武汉大学王开敏女士坦言,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作为当前主流教育形态,以应试教育和升学为终极目标,存在着诸多弊端。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私塾教育作为一种特殊教育模式,充当学校教育的补充,追求教育个性化,适应当前社会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的趋势。 “这与教育改革的方向一致,应当允许进行试验。”2

  【就事说理】

  对于进入学校的儿童和青少年来讲,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作用逐渐超过了家庭和家长的教育作用,而成为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的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社会成员系统传授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生活技能、科学知识的制度化机构。

  作为社会化的场所,学校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它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对青少年(包括儿童)进行的是一种长期性的系统教育,使青少年能够适应组织生活。学校的社会化强调专门的学习,带有半强制性,具有更强的指导意义,更强调生活技能的培养。在学校里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学生必须学习和遵守这些行为规范和准则,按照规范的要求去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并理解和把握这种有组织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在学校里学生要学会参照他人的评价来评价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学校社会化内容的系统性是其他场所都不能比拟的。这也是现代私塾无法替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原因。

  但是,学校教育本身却存在不少问题。近几年来,在学校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行为规范的教育,甚至连说教的声音也很微弱了,几乎被淹没在忽而升学第一、分数至上,忽而“读书无用”,以至“一切向钱看”、“个人奋斗”的阵阵噪声之中。有些学校的政治课和思想品德教育,重说教多,走“过场”多,搞形式多,理论严重地脱离实际。只搞空洞的说教,不要求学生付诸行动,如此,只能养成学生言行不一的恶习。这些都是与学校教育社会化功能相背离的,也导致了一些家长放弃了学校,选择了家庭、私塾作为孩子受教育的场所。家庭教育、私塾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校教育的缺陷,但不能完全代替学校的作用,最终将阻碍孩子正常的社会化过程。

  面对上述种种问题,学校教育如何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化功能呢?第一,应当认清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才是社会化的主阵地。学校必须以教学活动作为教育工作的重心;除搞好课堂教育外,学校还要开展好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如规范升旗仪式;开展学先烈、学英模、学伟人活动等等,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第二,学校必须为青年学生营造一个广阔、崭新的社会育人环境。长期以来,封闭的,与社会脱节的教育方式,影响了青年学生对社会信息的接收量,限制了他们的认知范围。我们知道,学生的品德是社会化的结果,品德形成的过程是社会化的过程。只有通过摄入大量社会信息,多次重复强化,才能形成习惯,完成社会化。第三,学校还要注意充分发挥家庭的育人作用。学校可采取召开家长会、深入家庭访问、举办家长学校、利用书信互通情况等多种形式,加强同家长的联系、沟通情况,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对家长进行宣传和指导,使家长学生与学校协调教育措施。第四,学校必须注意发挥网络等新兴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大众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导向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社会化进程。它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既能助长,也能削弱、抵毁学校教育的社会化功能。网络等大众传媒扩展了学校对学生开展各方面教育的空间,拓宽了学生接受教育的渠道,增强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学校应积极建设先进的网络文化,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创造一个干净、文明的网络空间,消除网络文化对学生社会化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