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赴雄安新区开展调研
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进一步推进学院各项事业发展,7月10日,学院党委书记苑英科、副院长赵旭光、陈建国,团委书记崔灿,辅导员范泽硕到雄安新区开展实践调研,并与容东片区管委会领导干部进行座谈,双方在服务雄安新区建设、教科研基地和文化基地建设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
当天上午,调研组首先考察了雄安商务服务中心,该中心秉持“以中为主、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设计理念,以会展中心为“芯”,以地下商业环廊为“环”,科学设计地上地下复合路网,有机结合多业态点位布局,构建了“一芯、一环、一网、多点”立体园区,使环境、产业、空间融为一体。
随后,调研组前往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并参观雄安规划展示中心。市民服务中心承担了雄安新区的规划展示、政务服务、会议举办、企业办公等多项功能,凸显了“绿色、现代、智慧”建设理念。在雄安新区规划展示中心,通过视频演示、沙盘模拟等方式,调研组全面了解了新区的建设规划,对地上雄安、地下雄安、云上雄安“三座城”共同“生长”的建设格局有了深刻理解。
调研组在容东城市运营管理中心进行了深入调研。容东城运中心综合管理平台,依托“一中心四平台”,汇聚17个信息化系统、45类数据,多维度立体展现片区总体概况和运行态势,为居民提供更精准的服务,为各部门日常工作提供数据支撑。例如通过数字化管理,可以动态检测老人住户的高峰用水状况,如有异常,一小时内会通知到社区工作人员入户查看。城市运营管理中心云上云下有机融合,像城市大脑一样,对基层各类事件进行全流程闭环式管理。
在容东片区南文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南文营社区安置了安新、容城两县回迁群众5000余人,既是“村改居”回迁社区,也是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基层治理解难题的“实践田”。社区探索建立了党建引领下的“一呼联应”工作机制,运用联席会议的形式来破解基层治理难题,以社区级、楼院级、楼门级的三级网络实现基层党建全覆盖。社区便民服务站可为居民提供的45项服务事项。调研组还考察了社区食堂和回迁小区。
随后,调研组前往雄安印象展厅。展厅分为“雄安·共生”“雄安·共建”“雄安·共享”三个展区,采用现实AR、裸眼3D、多媒体触屏互动等数字科技,让观众能够立体化感受雄安的历史文化脉络,见证新区建设发展历程。
下午,调研组与容东片区管委会围绕“雄安新区基层治理与文化建设”进行座谈,座谈会由容东片区管委会副主任张立锦主持。与会者围绕社会治理、社区法治、公共政策、社区治理、社会组织、社区养老、矛盾纠纷多元解决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管委会主任崔建军介绍了容东片区管委会的治理结构、核心机制与创新的重点内容。容东城市运营管理中心搭建起了大数据智慧化实时运作平台,通过“一呼联应”机制实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提高了政府运作的回应性。与会人员认为,雄安新区充分展现了后发优势的成果,在智慧城市管理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管委会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了容东片区大部制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和运营的情况。雄安新区通过大部制改革实现了一支队伍管执法,通过网格化管理,总共可以实现1600多个事项的综合执法。双方人员围绕综合执法中的条块关系进行了深入讨论。
管委会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了容东片区的公共服务治理。容东片区坚持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文化服务的体系化以及红色文化的深度挖掘和传承。为了解决回迁人员就业问题,管委会设立了就业服务中心,构建了1+N就业体系,形成了产业、创业、物业和就业“四业并举”的就业服务机制。与会双方围绕着社区文化建设在村民市民化、社区文明建设、社区融合及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讨论。
围绕雄安新区的回迁房社区治理,调研组与容东片区的社区党组织书记们聚焦社区治理模式、社区组织要素体系、社区产权结构与治理结构关系、居民自治、业主自治及物业管理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讨。双方认为雄安新区基层治理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治理模式的创新势在必行。
学院党委书记苑英科表示,雄安新区从无到有、从蓝图到实景,一座高水平现代化城市正在拔地而起,发展速度之快、智慧化水平之高、基础设置之完备,使人深受震撼。人文学院坚持“立地顶天”发展模式,一直把扎根社会、扎根实践作为学院发展的立足点。当前,雄安新区建设已转向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疏解发展并举新阶段,一定会成为中国特色现代化城市治理新模式的探索前沿。学院将充分发挥人才、学科和科研优势,努力为雄安新区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