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老龄科研基地揭牌仪式暨第二届社区互助养老论坛顺利举办
12月26日,由我院主办的华北电力大学中国老龄协会老龄科研基地揭牌仪式暨第二届社区互助养老论坛顺利举办,来自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领导、专家、学者、实践工作者和华电师生参加了此次论坛,响应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部署和发展互助性养老的政策精神,共同围绕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体系建设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研讨。
华北电力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何华和全国老龄办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吴玉韶分别致辞,共同为华北电力大学中国老龄协会老龄科研基地揭牌,揭牌仪式由华北电力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乔开文主持。
老龄科研基地基地同时聘请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老年所所长杜鹏教授担任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聘请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老龄科学与政策研究中心苑英科教授担任基地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来自中国老龄协会、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6家机构的11位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由何华书记为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颁发聘书。
何华讲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意味着中国需要对即将到来的老龄社会和超老老龄社会作出有力和有效的应对。近年来,华北电力大学人文学院成立老龄科学与政策研究中心,组织力量展开社会调研、举办创新社区互助养老模式研讨会,推进互助养老和互助社会等前沿研究,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为下一步工作提供了强大助力。未来学校将继续推动老龄研究平台建设,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共同推进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
吴玉韶认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对人口老龄化进行全方位、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华北电力大学中国老龄协会老龄科研基地高水平、高起点,希望能够集全校之力,运用多学科的优势,发挥作为教育部重点大学、双一流建设大学文理结合多学科的研究优势,聚焦老龄现实的重大难点、焦点、热点问题,建设开放平台,进行协同攻关,能够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实施,为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老龄科研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杜鹏在专家致辞中提出,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研究已经成为华北电力大学人文学科的靓丽名片,相信华北电力大学的基地会在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实施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也为华北电力大学的人文社科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他同时提出要重视人才培养和学术合作,希望不同学校、专业能与基地结合,发挥跨学科优势及专家委员会作用。
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老龄科研基地负责人刘妮娜对团队在中国11个省份、57个村庄调研形成的《中国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研究报告》进行了成果汇报。她提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口大国来讲,需要推动建设稳定有序的老龄社会,推动农村老年人有序参与到社会治理当中,在参与之中获得保障和服务。故互助型社会养老应当从互助组织的角度进行界定,这是中国老年人基础性的社会养老方式。随后,她从资金、组织、服务三个方面对中国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进行了模式比较,并提出面临的问题和相关对策建议。
在主题研讨阶段,各专家学者围绕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体系建设展开讨论,由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姚建平教授主持这一环节。
中国老龄协会政策研究部主任李志宏提出互助养老有完全的志愿服务、低偿的互助服务和时间银行三种方式。据不完全统计,在全球范围内,至少有1000多个时间银行的项目或者机构在运营。目前我们时间银行大概有146家,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大中城市。从时间银行运行风险角度,他提出时间银行运行在道德、信用、成本、公平性及可持续性上存在风险,并对此提出应淡化时间交换色彩、在老老互助基础上促进代际互助、统一时间货币和信息平台、由政府托底保障。
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杨菊华看待、企待和对待三个角度对积极应对老龄化进行了重新思考。她认为,年岁增长并不等于衰弱,当前社会和老年人自身对于变老的定义存在偏差,并从人力资本、健康资本、经济资本和技术资本四个方面分析了长者资本禀赋改善对积极老龄化带来的影响,提出应设计年龄友好政策制度来激发长者的生产性潜能,肯定长者的非正式参与的价值,构建新时代积极老龄观。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副教授胡宏伟提出农村养老服务的核心是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问题,集合失能和贫困双重风险的老年人群是兜底性养老服务最核心的人群,应当建立统领性的制度架构、基础性的制度安排、国家兜底性的长期保障。他同时提出,非正式照护的互助养老和正式照护的兜底性长期照顾服务是目前农村最重要的两项制度安排,两者的制度指向及目标人群不同,未来两者结合是解决农村照护兜底人群的重要政策发展方向。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贺聪志从发展社会学的学科视角分析了以家户制为基础的农村老年福利治理困境,她认为当前倚重家户制的农村老年福利治理,忽视了老年个体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再造和改变社会环境的可能性、家庭内部和群体内部的多样性以及家庭内部在资源分配方面的代际政治和不平等。希望能重审国家在老年人保障方面的家庭主义以及对贫困和福利资格的界定。
在最后的讨论与总结环节,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于显洋认为社会中老年价值观念的改变需要重点加强年轻人的老年观建设,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厚莲谈到了村庄文化和邻里关系对推行互助养老模式的重要影响,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社区居家养老分会总干事王衍臻认为养老的关键在于传统文化的回归,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教授丁志宏认为应基于中国传统互助文化和互助实践创新当代互助养老,北京瀚丰养老服务公司董事长刘文娟认为应站在国家高度设定服务、运营、机构等模式,形成一套可持续、可复制的养老模式。
华北电力大学中国老龄协会老龄科研基地未来将依托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老龄科学与政策研究中心等优势资源,发挥多学科优势,聚焦老龄事业、产业以及老龄社会治理中的互助合作化问题,为各位专家、学者、一线实践者创造交流合作平台,实现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同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