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0日,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召开法学硕士、法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论证会,邀请来自高校与行业的多位知名专家共同研讨培养方案修订事宜,对现行初步拟定方案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进行深入论证。会议由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赵旭光主持。

会议伊始,负责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徐颖、田海鑫两位老师分别对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汇报,从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实践训练、质量保障、人才培养特色等方面进行了系统介绍。
随后,与会专家结合高校人才培养趋势及行业实际需求,对我院培养方案进行了多角度、专业化的评议: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时延安指出,方案整体体现了华电的学科优势与办学特色。当前全国法学人才呈现“量足质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建议我院进一步强化就业导向,提升课程设置的针对性与相关性,使人才培养更加契合社会需求。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梁迎修高度肯定了华电法学的人才培养成效。他指出,目前学硕与专硕的特质存在较大重合,可研究是否在结构上进一步调整;同时,国家层面对专硕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可以适度扩大招生规模,以满足行业亟需的实务型人才需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周友军认为,培养目标可在数字法治、智能法务等新兴领域集中发力,以回应生源与社会需求。他在研究方向设置、学制安排以及学位论文要求等部分提出了宝贵建议。
用人单位代表也对培养方案提出建议:

华电新能源集团总法律顾问李福兵表示,从企业用人角度看,法律人才仍然稀缺,特别是掌握能源、工程等交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企业更看重学生与岗位的契合度,希望学生具备更强的问题发现能力、实践理解能力与创新精神。他建议学院考虑开设能源相关的基础普适性课程,增强学生的行业理解。同时,可探索“企业—学校联合培养”模式,以实现人才供需的精准匹配。
最后,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梁平发表讲话。她首先以论证会专家身份对培养方案进行评议,从专业角度肯定了整体框架,并就课程体系与实践环节的衔接提出了具体建议。随后,她在总结中代表学院衷心感谢各位专家的真知灼见,强调将系统梳理并认真落实各项意见,确保修订后的培养方案精准契合能源行业与法治建设的实际需求。她表示,期待与专家们持续深化合作,共同推动卓越法治人才培养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本次论证会汇聚了来自高校和企业的多元力量,与会专家围绕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关键维度,对我院法学硕士、法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了深入剖析,为方案修订提供了扎实的理论与实践依据。此次会议不仅强化了学院与外部资源的学术实践联动,更彰显了我院在推进专业学位建设和法治人才培养方面的责任担当。此次培养方案的修订,将有力推动“理论—感知—内化”三进阶的德法兼修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对服务国家法治建设与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法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初审:徐颖
复审:曹治国
审核: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