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电力大学回天治理研究院助力北京市打造“大型社区治理样板”

作者:孙帅 2019-11-19       来源: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11月17日下午,北京五环外,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行管1702班学生杨芸正忙着准备访谈提纲与调查问卷,这是关于回天社区冬季供暖服务、垃圾分类的访谈提纲与调查问卷。当天上午,杨芸刚刚参加了华北电力大学回天治理研究院主办的回天治理“百生百社”社会实践启动仪式,“百生百社”指的是一百人次的大学生,进入一百个社区,开展调查研究,这是推进回天治理研究院服务北京市“回天治理”重大战略、助力北京市打造“大型社区治理样本”的重要工程。

不忘初心 助力“回天治理”重大战略

7月23日晚上9点半,河南林州,红旗渠干部学院。参加学校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培训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领导班子,结束一天的课程,在住所一楼的公共休息区,正召开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在红旗渠学习的几天中,如何传承好“红旗渠精神”、作好新时代的修渠人,如何落实好学校党委提出的学用结合、在行动上抓落实、在工作中见成效的要求,萦绕着大家。这次会议,就是研究上述问题。

每个华电人都是修渠人, 每个华电人都是追梦人。新时代的修渠人要修一条怎样的渠?如何才能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选准立足点尤为重要。大家一致认为,要进一步凝练学科特色,找好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的立足点,一切工作都要落地生根。大家逐渐聚焦到了北京市的“回天治理”。学校正好座落于回天地区,参与回天治理就是学院在办自己的事情,办好自己的事情,就是在为国家办事、就是在践行“四个服务”。“不驰于空想,不于虚声”,学院决定借助地域优势、挖掘学科特色、整合学院资源,成立“回天治理研究院”,在服务回天地区的过程中坚守华电人的初心。

回到北京后,学院进一步酝酿和准备,梳理了学科优势、总结了以往服务社会相关经验,在广泛征集专业教师意见的同时,初步描绘出研究院的功能定位与战略规划。

彼时,成立回天治理研究院,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一方面,超大社区的治理一直是北京市政府关注的重点,回龙观天通苑地区治理和发展更是市委书记蔡奇重点关注的核心工程。2018年7月,北京市政府就出台了《优化提升回龙观天通苑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近期,蔡奇书记曾先后8次调研回天地区。

另一方面,作为地处回天核心地区的唯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华北电力大学一直积极参与到北京“回天”发展计划之中。学校公共管理学科与法学学科在社会治理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回天计划中的部分主题也符合两个学科研究团队的研究方向。多年来,学院与回龙观镇政府及社区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回龙观街道是学院学生实习基地,公管与法学两个学科的专家长期担任昌平区政府购买服务的立项、结项评审专家。

“回天地区地处城乡接合部、基础设施落后、人口基数大、社区林立,这些特性,是不足,但也使得回天地区社会治理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在现代城市治理体系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回天治理研究院院长苑英科说。

上述所有,都为研究院的成立提供了机遇、奠定了基础。

9月7日,华北电力大学回天治理研究院正式揭牌。以“特色的人文学科,美丽的回天家园”为愿景的研究院将充分发挥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与法学学科在社会治理领域的研究优势,全方位面向回天地区的党组织、街道办事处及社区委员会等治理主体开展政策咨询,积极开展“城市基层治理”实验,从而推动回天地区的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同一天,学院与北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回天有我创新实验室合作,举办首期回天治理创新论坛。昌平区政府、北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回天有我创新实验室、北京公益服务发展促进会、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土木建筑学会等院校机构相关专家齐聚华电,对回天地区进行把脉问诊。

探索研究回天地区超大型社区治理问题,是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就党的基层建设、大型社区治理以及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的重要探索,也是学院就这一议题向北京市递交的具有华电特色的时代答卷。

调查研究 探寻服务回天切入点

按照学院擘画,回天治理研究院将按照“一、二、三、五、五”的方针建设,即依托回天治理研究院这一平台,汇聚校内师生、校外回天地区党政社群两方主体,发挥好政策咨询、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三大功能,在公共服务体系、社区法治、社会组织、社区治理和老龄研究五个领域开展研究,采取政策咨询、交流论坛、实践教学、科学研究、实地实验五种形式。

“回天治理研究院将借助地理优势,学以致用,校地合作,彰显人文学科社会功能,进而在政策咨询、实施与评估,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与学生实践等领域实现共赢。”苑英科说。按照这一功能定位,研究院设立了公共服务、社区法治、社会组织、社区治理、老龄问题五个研究中心,同时组建了专家委员会,以便为整合各界专家资源助力研究院服务回天发展搭建平台。

此时,学校主题教育正扎实推进。学院在开展主题教育过程中,通过座谈会等方式全面铺开调查研究,深入探寻制约学院内涵式发展的症结所在,聚焦学院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点。回天治理研究院也将牵引带动公共管理学科和法学学科实现突破式发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更好地推进研究院的建设、实现预期定位,需要充分了解回天地区社会治理现状,这需要全院师生的参与到调查研究中。老师们愿意参加吗?同学们积极性如何?学院领导班子有些吃不准。师生随后的反应,疑虑消失了。老师热情高涨,列出了20个调研题目,有的老师还将自己带的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本科生的社会实践与研究院研究方向结合起来;学生意气风发,学院策划准备开展的“百生百社”活动报名信息发布两天,就有近150名学生报名,这些具备写作摄影特长的学生,有超过70%在报名时填答自己非常愿意担当调研小组负责人。

11月17日,回天治理“百生百社”社会实践活动正式启动,学院还与天通苑北街道合作成立了教学实践基地。最后确定的20支队伍、100名师生,将深入回天地区社区展开调研。

“学校将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借助地理优势和学科特色,整合大学资源,发挥大学功能,服务学校所在地区——回天地区的社区治理,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做出学校应有的贡献。”学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何华表示。

回天有我 在服务回天中助力回天发展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百生百社”社会实践只是研究院服务“回天治理”重大战略的第一步。“百生百社”调研也将分阶段逐步推进,第一阶段预计为今年11月中旬至明年1月上旬,主要是针对北京市回天地区社区党建引领、幼儿教育、养老、物业、社区治理、社区法治等方面进行实地调研。每个进入社区的大学生携带“纲一卷”(一个访谈提纲,一份调查问卷),实地调查回天地区街道、社区、居民的生活状况、面临的问题。

“学校地处回天地区,‘回天有我,服务回天’是华电学子义不容辞的责任。‘百生百社’活动为我们走出校门、走进社区,了解回天、服务回天,搭建了平台。”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崔可欣说,她的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就与回天治理有关。

“在活动中,学生将论文、将学术写在回天社区中、写在祖国大地上,在调查实践和志愿服务中,了解社会、研究社会、融入社会,真正参与到回天有我社会服务实践中。这样也就将人才培养融入到回天治理过程中,实现了学生学术研究、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的一体化培养。”研究院副院长、公共服务研究中心主任张绪刚说。

在11月17日当天,学院还组织召开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讨会”,与会人员从社区纠纷解决、中国特色互助社会的现代构建、城市社区治理体系现代化、中国贫困治理的关键问题等角度,进行了探讨研究,为研究院聚焦方向、凝练重点、更好履职,建言献策。

富锋是研究院公共服务研究中心垃圾分类课题组老师,他已和同事学生参与到回天社区垃圾分类调研中。“目前,我们已经开展了详细的垃圾分类知识进社区活动,到回龙观部分社区调研垃圾分类设施,采访居民和回收垃圾站工作人员,未来我们将形成该地区垃圾分类治理调研报告和政策建议。”

当前,公共管理教研室的各位教师均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和承担的教学课程,融入研究院工作之中。研究社会组织的朱晓红、研究社区治理的陈建国、研究老龄问题的刘妮娜,在开展系列政策咨询、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活动的同时,更是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研究院日常事务中。

未来,研究院将继续围绕回天核心理论问题开展研究,聚焦回天地区公共服务项目治理管理机制的设计、问题诊断及持续改进的政策建议。其中,在公共服务项目调查研究领域,涵盖了自行车道项目实施效果、体育公园等5项调研;在回天地区治理研究领域,涵盖了社区养老驿站、垃圾分类、能源消费等12项研究。

在调查研究、总结推广典型案例经验的基础上,研究院将整合校内资源和社会资源,以提供策划咨询等方式,逐步参与到回天地区社区治理实践中。而调研结果、实践经验,都将反馈给市区回天专班、回天地区相关部门、昌平区以及北京市,以期共同探索形成回天地区综合性治理模式。

“立足回天地区实践沃土,瞄准核心服务对象,依托人文学院优势资源,总结回天基层治理经验,推进学术理论创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实现研究平台和学科建设同步推进,在服务北京市‘回天治理’重大战略中,为打造北京市‘大型社区治理样板’贡献华电智慧、发出华电声音、提供华电方案、付诸华电行动。”苑英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