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师生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北京市一等奖

作者: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2015-06-02       来源: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学术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石,科技是当代大学生立足的保障。5月30日,历时两个月的2015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北京赛区特等奖答辩在北京联合大学如期举行。

  其中,由人文学院马卫华、王硕两位老师指导的,人文学院鲍志超同学为队长、人文学院为主的多学院学生参加的项目“偏远少数民族乡村清洁能源扶贫模式的调查研究——以甘肃省临夏自治州和政县为视角 ”,获得北京市一等奖。

  在答辩等候时间里,项目组成员分组演练自己负责的版块,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答辩PPT,确保卡住答辩时间,做到不超时,不剩时。另外,对答辩环节中评委要问到的问题也分模块进行预测,从项目的优势点中组织答案,应对评委的问题。除此之外,项目组成员还相互整理着装,强调答辩礼仪等细节问题。

  在答辩前夕,马卫华老师和王硕老师两位指导老师来到等候室让项目组成员原本紧张的心绪平静了下来。马老师饱含深情地说:“我们当老师的,就是放心不下你们娃娃们没见过这样大的阵势,害怕你们被打怕了。其实,和高考前在考场外等着孩子出来的父母一样,我们知道来也帮不了什么忙,但是就是想陪着你们,一起来打赢这一场硬仗。”此外,马老师还用手机拍照,记录下项目组成员的每个瞬间。而王老师则关切地询问了答辩的准备状况,与项目组成员探讨项目的后续进展情况,还时不时地与同学们拉起家常,让大家处于轻松迎战的状态。

  答辩过程中,项目组成员顺利地讲演完PPT的答辩内容。在接受三位评委老师对项目真实性和可行性的问题时,项目组成员从调研数据和当地的农民政策入手,结合偏远少数民族乡村地区的经济基础、配套设施、民族文化认同,着重阐述了模式的简易操作性和经济收入稳定性,表达清洁能源扶贫模式的科学性和创新性。经过答辩,项目获得了北京市一等奖的好成绩。

  项目取得好成绩,与人文学院积极组织师生,联合其他相关学院、校团委,努力做了相关工作密切相关。还与学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院系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密切相关。校团委在各个关键环节,反复模拟演练,给予了团队耐心指导。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马卫华老师。今年我校参赛北京市“挑战杯”作品共15件,其中14件获奖,有两个一等奖,所有获奖作品总得分440分。其中马卫华老师牵头,联合其他教师指导的6件作品全部获奖,含两个一等奖,四个三等奖,总得分200分。马卫华老师担任班主任的法学1202班同学,截至目前,每名同学都已经获得过国家及北京市“挑战杯”奖项、全国节能减排大赛等国家级、北京市级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