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妮娜

作者: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2019-12-05       来源: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生导师个人介绍



1.jpg

 

 

 

 

姓名:刘妮娜

职称:副教授 

所在院系: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研究方向:Focus Area

互助型社会养老(Mutual-aid Elderly Service)

互助型老龄社会(Mutual-aid Elderly Social Governance)


   

           办公地址:教三楼A区314



电子邮箱:121437172@qq.com

   
   
   办公电话010-61773195

 

个人简介及主要荣誉称号:

刘妮娜,女,汉族,法学博士。现为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华北电力大学中国老龄协会老龄科研基地负责人,兼任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昌平区党的建设研究会理事等。

主要从事互助型社会养老与互助型老龄社会研究。在《人口研究》《人口与经济》《人口学刊》《经济学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经济体制改革》《南方人口》等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他论文、报纸、杂志文章70余篇,出版6部专著。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哲学社科后期资助项目、北京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学术带头人项目等多项课题。获得国家领导人批示1次。荣获第八届人口科学优秀成果奖报告类二等奖。

 

教学与人才培养情况:

1.教学课程:

本科生:当代中国政治制度,2018年起,32学时。

西方政治思想史,2018年起,32学时。

法学硕士研究生:行政管理专题,2022年起,32学时。

法律硕士研究生:公文写作,2020年起,16学时。

2.学生培养

指导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12人,已毕业5人。

主要科研项目情况

[1]北京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8SRC015,北京市城乡互助型居家社区养老运行机制研究,项目负责人,8万,起止年限:2018.10-2021.06

[2]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8JHQ074,互助型社会养老:模式考察与理论研究,项目负责人,10万,起止年限:2018.12-2020.12

[3]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9CRK013,中国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项目负责人,20万,起止年限:2019.07-2021.12

[4]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1FRKB005,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研究,项目负责人,20万,起止年限:2021.12-2023.06

[5]北京社科基金青年学术带头人项目,项目编号:24DTR059,互助型社会养老组织培育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项目负责人,15万,起止年限:2024.06-2027.06

主要获奖

[1]全国老龄办,2018年12月,老龄政策理论研究部级课题优秀奖,部级奖,排名第一

[2]中国老龄协会,2019年12月,老龄政策理论研究部级课题二等奖,部级奖,排名第一

[3]北京市教工委,2021年,北京高校师生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双百行动计划”优秀示范项目,排名第一

[4]国家卫生健康委 中国人口学会,2022年8月,第八届人口科学优秀成果奖(报告类)二等奖,排名第一

代表性论著

专著:

[1]刘妮娜. 互助型社会养老:乡土模式的理论与实践[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2]刘妮娜. 互助养老[M]. 华龄出版社,2021

[3]刘妮娜. 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回天”样本:建构与实践[M]. 光明日报出版社,2023

[4]刘妮娜. 社会治理的基层经验——以北京市回天大型社区治理实践为例[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

[5]刘妮娜. 互助型社会养老:模式考察与理论研究[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

[6]刘妮娜. 互助型老龄社会:理论与实践[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

学术论文:

[1]刘妮娜. 均衡型社区网格治理——基于北京市回天大型社区的调研[J].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24(5):104-111.

[2]刘妮娜、程士强. 社会与市场的联动:市场经营社会的模式划分与运作逻辑——以社会养老服务供给为例[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80-87.

[3]刘妮娜. 依赖与自主: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创新实践与逻辑建构——以北京市C区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为例[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57-68.

[4]刘妮娜、房罗鑫. 殊途同归:农村老年协会互助养老的发展脉络与优化导向[J]. 社会建设,2023(2):26-36.

[5]刘妮娜、何浩天. 创新社会互助:中国现代互助保障的发展理路[J].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22(6):112-120.

[6]刘妮娜. 中国互助型老龄社会的系统建构[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60-67.

[7]刘妮娜、杜鹏. 中国互助型社会养老的定位及发展方向[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2(3):140-153.

[8]刘妮娜. 互助与志愿的交互合流:以互助型社会养老发展为例分析[J]. 中国志愿服务研究,2021(3):83-107.

[9]刘妮娜. 超越正式与非正式:照护父母对女性就业影响分析[J]. 社会建设,2021(3):35-47.

[10]刘妮娜. 中国现代互助社会建设的逻辑溯源与创新方向[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539-549.

[11]刘妮娜. 中国特色互助社会:历史溯源与现代建构[J]. 北京社会科学,2021(5):103-115.

[12]刘妮娜、朱茜茜. 回归与成长:中国城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以北京市为例[J]. 老龄科学研究,2021(3):29-41.

[13]刘妮娜. 从互助养老到互助共同体:现代乡村共同体建设的一种可行路径[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109-117.

[14]刘妮娜. 论中国时间银行的特色及发展逻辑[J]. 城市问题,2020(7):47-55.

[15]刘妮娜. 中国城市互助型社会养老——定位、模式与路径[J]. 社会发展研究,2020(3):173-192. (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16]刘妮娜. 中国特色互助社会:溯源、比较与现代建构[J]. 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20(3):91-109.

[17]刘妮娜. 中国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的定位、模式与进路[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133-141.

[18]刘妮娜、高秀文. 救助的扩展:农村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路径——以北京市为例[J].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20(2):51-59.

[19]刘妮娜. 中国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的类型与运行机制探析[J].人口研究,2019(2):100- 112.(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20]刘妮娜. 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中国特色与发展路径[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21- 131.(新华文摘篇目辑览转载)

[21]刘妮娜. 中国农村老年人互助养老服务参与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 老龄科学研究,2018(12):63-74.

[22]刘妮娜. 互助与合作:中国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模式研究[J]. 人口研究,2017 (4):72-81.(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23]刘妮娜. 土地流转对中国农村老年人照料方式的影响[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10-120.

[24]刘妮娜. 欠发达地区农村互助型社会养老服务的发展[J]. 人口与经济,2017(1):54-62.

[25]刘妮娜、郭月青. 中国城乡老年人照料方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以社会资本为视角[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3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