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东

作者: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2017-06-19       来源: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生导师个人介绍


 

 

微信图片_20250307073611.jpg


 

 

姓名:杨维东

职称:副教授  

所在院系: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研究方向:Focus Area

       高等教育慈善,高校基金会治理,大学筹资。

 

联系方式



办公地址:教三楼A区



电子邮箱:ywd@ncepu.edu.cn

   

个人简介及主要荣誉称号:

杨维东,男,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华北电力大学教育基金研究中心主任,人文学院副教授,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治理研究院研究员,教育基金研究中心主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哥伦比亚大学Tzedakah公益慈善中心研究员。担任多所高校基金会发展事务顾问,教育部“春晖计划”合作科研项目评审专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课题评审专家。牵头负责教育部专项工作并获相关司局书面表扬。

 

教学与人才培养情况:

1.教学课程:

本科生:人力资源管理,2017年起,32课时。

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2017年起,32课时。

2.学生培养

指导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9人,已毕业4人。

 

主要科研项目情况

[1]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重大课题,“十四五”时期的教育基金工作战略研究,2021.09-2024.09,2万元;

[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第三次分配背景下社会力量支持高等教育的实现机制与促进策略研究,2023.09至今,10万元;

[3]      教育部财务司委托课题,中国高校基金会行业发展现状研究,2024.02至今,10万元。

 

主要获奖

[1]  中国慈善联合会,竹林计划公益慈善学人二等奖,2017。

 

代表性论著

[1]  杨维东,撬动更多社会力量支持“双一流”建设,《光明日报》,2025年02月10日;

[2]  杨维东,加强高校基金会与其他社会公益力量协作,助力公益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公益时报》,2024年8月27日;

[3]  沈黎勇、杨维东,“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育基金会筹资模型与实践策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4年第7期;

[4]  杨维东:从诺贝尔到李政道,为什么科学家热衷捐赠,《中国慈善家》,2024年6月17日;

[5]  杨维东:高校筹资不能脱离大学基座,应全方位服务于大学高质量发展大局,《中国教育在线》,2023年11月12日;

[6]  杨维东:加快建设具有高质量支撑能力的中国高校教育基金会,《中国高等教育》,2023年第21期;

[7]  杨维东:优雅而专业地筹资,世界一流大学是如何做到的,《中国慈善家》,2023年5月2日;

[8]  杨维东:高校基金会发展需要超越简单的筹资概念,《南方周末》,2023年4月9日;

[9]  杨维东、祝军,高校分类募捐策略分析:美国大学的经验与启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2年第6期;

[10]  汤超颖、成梁、 杨维东、徐慧,高校基金会新媒体应用问题研究——以39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为例,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

[11]  迈克尔·J.沃思,[美] 马修·T.兰博特著,杨维东,余海滨 译,大学资源拓展:筹资与募捐动员新战略,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22年3月;

[12]  郭海鹰 杨维东等,桃李知恩:校友募捐网络与大学筹资,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21年11月;

[13]  杨维东、刘旻昊,为卓越而来:大学校长与全方位筹款行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21年08月;

[14]  杨维东,社会组织评估为高校基金会注入发展新动能 ,中国社会组织,2021年第15期(8月上)总第195期;

[15]  杨维东,引导更多社会捐赠资金进入基础研究领域,《光明日报》,2021年3月24日;

[16]  杨维东,中国高校基金会:现状、挑战与机遇,《中国高校基金会年度发展报告(2020)》主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11月。

[17]  杨维东,成梁,我国大学校友募捐网络研究——基于社交网络分析的视角,《现代教育管理》2020年第12期;

[18]  杨维东,以“过紧日子”为契机提升高校治理效能,《中国教育报》,2020年6月26日第2版;

[19]  杨维东,高校如何实现多元化筹资办学,《新华文摘》,2020年第5期全文转载;

[20]  杨维东,高校如何实现多元化筹资办学,《光明日报》,2019年12月10日;

[21]  雷引杰、杨维东,应对疫情“大考”,高校基金会尽显担当,人民日报全媒体新闻平台,2020年4月29日;

[22]  杨维东、赵文莉,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与高校基金会可持续发展:互益框架与路径选择,《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

[23]  杨维东,美国公立大学基金会:功能、挑战及其应对,《比较教育研究》,2019年第12期;

[24]  杨维东,双一流建设高校财政依赖程度过高,办学资金来源亟待多元化,《人民日报内参》,2019年12月4日;

[25]  杨维东,以高校捐赠基金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光明网理论频道》,2019年9月19日;

[26]  杨维东、王丹,美国研究型大学筹款模式的分析与借鉴,《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年第7期;

[27]  杨维东,18亿美元大学捐赠的启示,《光明日报》,2018年11月27日;

[28]  杨维东,大学基金会新时代当有新作为,《光明日报》,2018年07月17日;

[29]  杨维东、余蓝(译),筹款与大学发展(Drezner,NoahD.&Huehls,F.),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6月;

[30]  程天权、杨维东,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激发教育基金活力,《中国高等教育》,2018年第20期;

[31]  杨维东,中国大学教育基金会:过去、现在与未来,《中国大学教育基金会行业观察报告(2018)》主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3月;

[32]  杨维东,高校巨额捐赠井喷式增长潜藏风险需警惕,《光明日报》内参,2018年1月;

[33]  杨维东、王丹,英国托马斯报告对中国教育捐赠基金管理的启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年第4期;

[34]  杨维东,我国大学教育基金会发展过程中若干问题及其建议,《人民日报》内参,2016年11月;

[35]  杨维东、朱丽军,高校教育基金复捐问题的经济学分析,《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6年第3期;

[36]  杨维东,大学教育基金会治理畸形,《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15)》分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

[37]  杨维东、朱丽军,大学捐赠基金筹资模式的转变—基于长尾理论的分析,《教育与经济》2015第3期;

[38]  杨维东,中国大学基金会治理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

[39]  杨维东,大学基金会治理:现状与对策,《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