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电力大学硕士生导师个人介绍
姓名:赵旭光
职称:教授
所在院系:
研究方向:Focus Area:
Ø 刑事诉讼法学Criminal Procedure Law
联系方式
办公地址:教三楼A区
电子邮箱:xuguangzhao@ncepu.edu.cn
办公电话:010-61773371
个人简介及主要荣誉称号:
赵旭光,男,汉族,1979年生,山东蓬莱人,法学博士。现为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律硕士教育中心副主任,廉政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北京市法学会理事、北京法律谈判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法律分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法律文书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入选“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华北电力大学“青年骨干教师支持计划”(2013.09-2016.09)、华北电力大学“学科卓越人才支持计划”(2020.09-2024.08)。
主要从事刑事诉讼法学、律师学、证据法学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纵向课题9项。在《政法论坛》《法律科学》等核心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3部,教材2部,主持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一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一门。
教学与人才培养情况:
(参考模板)
1.教学课程:
本科生:刑事诉讼法学,2007年起,48学时。
法学硕士研究生:刑事诉讼法专题、比较刑事诉讼法专题,2010年起,32学时。
法律硕士研究生:刑事诉讼法学,2019年起,32学时。
2.学生培养
指导在读硕士研究生8人。
主要科研项目情况
[1] 项目来源,项目名称,起至时间,经费额度
[2] 2008年12月,主持华北电力大学博士基金项目——“侦查行为规制理论研究”,项目编号“200822035”,项目资助经费2万元。
[3] 2007.09-2007.12,“中国农村能源发展研究”,国家能源办,科研份额3万元。
[4] 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青年基金项目——刑事诉讼中目的不正当的公权力行为研究(10YJC820168),主持人,项目资助经费7万元。
[5] 2012年4月,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面上项目“环境犯罪的追诉机制研究”,科研经费4万元,主持人。
[6] 2012年6月-2013年1月,国电电力云南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委托课题“国电电力投融资法律风险防范研究”,经费5万元。
[7] 2013年12月—2016年12与,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刑事追诉目的论研究”(YETP0726),经费15万元,主持人。
[8] 2014年4月-2019年4月,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环境犯罪的刑事追诉机制研究”,经费20万元,主持人。
[9] 2014年10月-12月,“加强中央企业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国际反腐败体制机制经验研究”(2014B9-9),国务院国资委纪委合作课题,资助经费3万元,主持人。
[10] 2016年4月—2019年4月,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面上项目“社会主义法治框架下的廉政理论研究”,科研经费8万元,主持人。
[11] 2019年4月-2022年4月,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面上项目“能源、环境治理能力与体系的现代化研究”,科研经费8万元,主持人。
[12] 2019年11月-2022年6月,2019年度北京社科基金研究基地项目“京津冀区域环境执法、司法一体化研究”(19JDFXB007),科研经费8万元,主持人。
[13] 2019年8月-2019年10月,国电电力河北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委托横向课题“发电企业诉讼风险及环境法律风险管控机制研究”,科研经费18.524272万元,主持人。
[14] 16.2024年8月-2026年8月,“三峡能源电力企业合规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指南编制服务”,科研经费60万元,主持人。
代表性论著
专著:
[1] 《刑事侦查的正当性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年10月版。
[2] 《刑事诉讼的正当性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3] 《环境犯罪的刑事追诉机制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23年10月版。
教材:
[1] 《法律职业道德》,王新清教授主编,李蓉 赵旭光副主编,法律出版社2016年第二版。
[2] 《刑事诉讼法》(二十一世纪教材系列),王新清主编,赵旭光 孙远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3] 《证据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第六版,本人撰写、修订6万字。
[4] 《法学专业导论》,赵旭光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20年版。
论文:
[1] 《从法治视角探究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 ,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年第4期(CSSCI);
[2] 《“认罪认罚从宽”应警惕报复性起诉》,载《法律科学》2018年第2期(CSSCI),《新华文摘》2018年第3期论点摘编;
[3]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中国行政管理》2017年第12期(CSSCI);
[4] 《生态环境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中的证据问题及解决》,《证据科学》2017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8年第4期全文转载;
[5] 《公共环境损害社会化救济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年第4期(CSSCI);
[6] 《环境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中的取证资格问题》,《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2017年第5期(CSSCI);
[7] 《“运动式”环境治理的困境及法治转型》,载《山东社会科学》2016年第8期(CSSCI);
[8] 《环境犯罪选择性追诉及其抗辩——兼谈刑事诉讼程序性审查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CSSCI);
[9] 《基层社会治理中刑事强制手段的滥用及规制——以刑事拘留的滥用为例》,载《山东社会科学》2016年第10期(CSSCI);
[10] 《“两法衔接”中有效监督机制的构建》,载《政法论坛》2015年第6期(CSSCI);
[11] 《“吃空饷”入罪问题研究》,载《湘潭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CSSCI);
[12] 《美国刑事诉讼中的种族主义》,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CSSCI);
[13] 《美国刑事诉讼中基于种族歧视的追诉》,载《河北法学》2013年第2期(CSSCI);
[14] 《美国选择性起诉抗辩的证明困境及原因》,载《证据科学》2012年第5期(CSSCI);
[15] 《对被害人陈述制度的证据学思考》,载《证据科学》2011年第1期;
[16] 《民刑交叉案件中的侦查权控制》,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CSSCI);
[17] 《对“西丰公安进京抓记者案”的司法思考》,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CSSCI);
[18] 《辩护与帮助之辨——侦查阶段中律师的地位与职能问题探讨》,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社科学报核心);
[19] 《4万亿:司法能否也分一杯羹》,载《法学家茶座》第25辑,2009年1月1日;
[20] 《我国法治建设的路径选择》,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CSSCI),《新华文摘》2009年第5期全文转载,与王新清教授合作;
[21]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法学家》,载《湘江法律评论》第七卷,2008年12月,湘潭大学出版社出版,与王新清教授合作。
[22] 《论及时获知裁决权于刑事诉讼之必要性——聂树斌案件的证明》,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8年第2期(CSSCI)。
[23] 《分权制衡理论的发展脉络及其理论内核》,载《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社科学报核心)。
[24] 《精英话语与民众诉求——对中国司法改革理论和实践反思》,载《法学家》2006年第5期(CSSCI),与王新清教授合作。
[25] 《论公诉转自诉制度的功能与实效》,载《兰州学刊》2005年第4期(CSSCI扩展版)。
[26] 《论对公诉转自诉制度的改造》,载《兰州学刊》2005年第5期(CSSCI扩展版)。
[27] 《略论刑事诉讼的功能》,载《理论界》2005年第10期,与王新清教授合作(社科学报核心)。
[28] 《辩护律师的职责、保密义务与作证拒绝权》,载《理论界》2005年第12期(社科学报核心)。
[29] 《对公诉转自诉制度的理性分析》,载《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CSSCI)。
《论死刑犯的亲属及辩护律师的及时获知裁决权》,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CSSCI)。
国家精品课
(一)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生活中纠纷与解决》主讲之一:http://www.icourses.edu.cn/details/10054V001
(二)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生活中纠纷与解决》课程负责人:http://www.icourse163.org/course/NUEPU-100194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