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第一节 从鸿雁传书到咫尺天涯——社会变迁

作者: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2016-12-07       来源: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典型事例]

  建国初期,通讯行业处于缓慢的发展阶段。中国人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建设着祖国的各项事业。当时,通讯条件的落后,同样也是制约着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是内容比较简单的事情、传播距离也近,自己跑一趟,或者找人捎个话儿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亲戚朋友在外地,距离远,光靠脚和嘴就不好使了。写信,就成为了当时的唯一途径。

  六十年代的自然灾害和“文革”一直影响着各项事业的发展。到了七十年代,发展缓慢的通讯行业在新的社会环境中慢慢复苏、发芽。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这二十年里,通讯方面最大的变化就是电话走进了单位。设一个总机,然后在各办公室设立分机,这就是当时很好的办公条件了。那时人们可以接触到电话,但是打电话还是较少,毕竟有了紧急的事情和私事都得找个人,如果人没在办公室,那这电话就接不到了,可以说,当时是家人找单位里的人方便了,但是单位里人要想找家里人,依然是麻烦。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成熟。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各项事业也飞速地发展着。在中国的通讯史上,九十年代是一个划时代的十年。这十年中,座机开始走进老百姓的家庭,并且在九十年代末慢慢普及。曾经由于打不到电话而着急的情况已经不复存在。正是在人们享受着电话带来快捷方便的沟通时,许多新的通讯设备开始慢慢走进人们的生活。从BB机、大哥大再到手机,以至于现在的互联网,人们的通讯条件以不可估量的速度飞速发展着。二十一世纪可以说是信息主宰一切的时代。

  国家实力的提升,带来的是老百姓日子上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讯变迁,从鸿雁传书到咫尺天涯,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提高了沟通效率,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六十年的社会变迁。

  【扩展阅读】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居民生活由贫困到温饱、由温饱到小康实现了两次历史性跨跃,人民物质生活整体上由量的满足逐步转向质的提高,由以生存资料消费为主逐步转向以发展和享受资料消费为主,政治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闲暇生活日渐丰富,社会流动活跃,价值观念开放,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生活方式逐步建立。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结构和体制模式的双重转换,给中国城市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

  城镇居民住房,由缺房、拥挤逐步向比较宽敞、比较舒适方向发展。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仅6.7平方米,2005年增加到26.1平方米,增长了2.9倍。住房的质量和配套性也不断提高。截止2000年末,有68.3%的城镇居民家庭住上了单元配套住房;74%的家庭居室内有厕所和浴室,84.2%的家庭用上了煤气或液化石油气,41.1%的家庭有可取暖的空调或其他暖气设备。农村居民平均每户使用住房面积由1978年末的8.1平方米增加到2006年末的30.7平方米,增长了2.8倍,人均住房面积中,砖木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面积占81%,住房质量不断提高。

  城乡居民的用品消费,呈现出以非耐用消费品为主向以耐用消费品为主,以日常生活用品等生存资料为主向彩电、冰箱、空调、微机等发展和享受资料为主,以功能单一、低档用品为主向高科技、多功能中高档用品为主转化的趋势。同时,城乡居民家庭用品的更迭速度明显加快,经历了由“老四件”向“新六件”的转换过程。近几年又开始转向以电话、家用电脑、商品房、家用轿车等为主要代表的新的消费“热点”。耐用消费品大量“飞入寻常百姓家”,是城乡居民消费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

  截至目前,中国固定电话用户已达3.6亿多,移动电话用户总数接5.7亿,已成为全球移动电话用户规模最大的国家。如今,无论走到国内哪个大中城市,电话可以直拨18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6年,电话普及率(含移动电话) 63.39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35.26部/百人。城镇每百户家用电脑拥有量达47.2部/百户。从日常生活、医疗保健、文化教育等其他指标来看,我国目前许多反映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指标已经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有的已经达到和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已基本消除了长期以来消费品供应短缺的现象,初步形成了“买方市场”,部分消费品还出现了过剩现象。从商品短缺到“买方市场”的形成,居民消费从限量供应的抑制型消费转为敞开供应的自主型消费,这是我国居民消费方式的根本性变化。城镇凭票供应制度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退出历史舞台,农民自给性消费比重明显下降,逐渐向商品化、市场化方式转化。此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流动性增大,地区、城乡交往频繁,民族、国际往来增多,城乡二元结构已被乡镇企业的发展和流动人口的增多打破,国人已经走出国门,日益和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打交道。

  【就事说理】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社会变迁既泛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又特指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既指社会变化的过程,又指社会变化的结构。在社会学中,社会变迁是一个表示一切社会现象,特别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的范畴。

  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多种多样,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环境。这里所讲的环境不是指一般的社会环境,而是指那些和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环境。环境主要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指未经人类改造过的自然环境,也可称为“原始自然环境”;第二类是指经过人类改造或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也可称为“人化自然环境”。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环境对社会变迁的作用方式有所不同。(二)人口。人口是社会变迁的基本前提。一定的人口状况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基础。人口状况主要是指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及流动,人口状况与整个社会发展比例失调,会给社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带来直接的影响。(三)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或设置作为行为规范体系,既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又给予社会变迁以直接的影响。(四)社会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社会价值观念主要是指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评价的思想体系。人们的社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念指导下发生的。社会制度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就是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体系。因此,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是整个社会变迁的基本方面,并且往往成为整个社会变迁的先声。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一定价值观念支配下,为满足需要而在各种生活领域中进行活动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对社会变迁也具有重要意义。(五)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指在社会体系中独立存在的知识系统。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对人类社会的变迁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成为推动社会变迁的主要力量。(六)经济。社会经济的变化与发展是社会变迁最重要的因素和内容,对社会变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