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第三节 公务员热背后的思考——单位行动

作者: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2016-12-07       来源: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典型事例]

  近几年,随着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公务员考试的热度有增无减,考试人数从2007年的五十三万,逐步增加到今年的百万规模。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2013年度中央机关招考网上报名情况的统计显示,这次招考的1.5万个职位,共吸引了138.3万名通过资格审查的考生,最热职位竞争比已经达到 9470:1。竞争可谓激烈。随着地方各级公务员招考渐次展开,可以预见将会有更多人加入到这个全国性的考试行动中来。

  公务员报考一年热过一年,大家报考国家公务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据调查显示,公务员工作稳定排在各项原因的首位,比例为32.1%。其次是就业难度大,比例为17.9%。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就业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国家公务员考试给了他们一次可以就业的机会,当面临这个机会的时候多数应届毕业生抱着试试的心态报考国家公务员。考上公务员后随之而来的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与灰色收入也成为众多考生趋之若鹜的好处。你报考公务员了吗?成为大学校园里最时髦的问候语。持续火爆升温的公务员考试已经在大学校园里催生出了一个特别的考碗族,考上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被称为金饭碗,直辖市省级公务员是银饭碗,地市级是铜饭碗,镇街道一级最起码也是铁饭碗。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一项调查,在这些报考公务员的“大军”中,认为自己适合做公务员而选择报考的比例仅为9.5%。这个数据一方面表明这部分人确实认真思考了自己为何报考国家公务员,也一方面表明了大部分报考国家公务员的人并没有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调查中仅有23.8%的人表示自己认真准备了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数据也说明了,大部分人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仅仅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理。   

  同时,随着公务员考试队伍的愈发壮大,作弊现象也越来越突出了,这不仅损害考试的公平性,同时也不利于构建我国的诚信体系。因此,在2009年11月2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其网站上公布了《公务员录用考试违纪违规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办法对公务员考试中的作弊行为加大了惩处力度。办法规定,在公务员考试或阅卷过程中,经查实认定为串通作弊或者有组织作弊的,由他人替考或者冒名顶替他人参加考试的以及其他情节特别严重、影响恶劣的违纪违规行为,将由公务员考试机构或者招录机关给予其取消本次考试资格的处理,并由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给予其终身不得报考公务员的处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透露,为保障办法的执行,正在加紧建立全国范围的公务员录用考试违纪违规行为信息库,力争做到使任何一次公务员录用考试中违纪违规的考生在受罚期间都不能参加任何公务员录用考试,以确保公务员录用考试的严肃性,维护整个考试的公平性。

  公务员这个职业是一个典型的再分配职业,本身不具有创新能力。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考取公务员的队伍,从长远的角度进行思考,这对整个社会来讲,应该是一种警醒。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是国家创新能力的后备军,大学生如果不愿也不敢创业,只想着铁饭碗,中国的创新前景堪忧。恰恰也在本月,世界经济论坛公布全球竞争力排名中国大陆居第三十位。这是个什么概念呢?一言以蔽之,一个社会中教育水平最高、最具创造能力的一群人都想去当官,靠其他人供养,长期来看,国家创新能力必然下降。当然,凭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竞争金饭碗无可厚非。我们不可责怪就业者的趋利避害本能。但是,我们必须同时也意识到这样一个不太正常问题的症结:社会为就业者提供的可选择范围是否过于狭窄、太小了?另外,如果整个社会的创业环境不尽如人意,大学生除了放弃创业梦想又能做何选择。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今天,我们很有必要重新营造一个鼓励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积极创业或投身科技、人文、艺术等创新型专业领域的制度环境和舆论氛围。

  【扩展阅读】

  2009年一部电影《高考1977》唤起了人们对那个年代的记忆,知青们将参加高考作为自己离开农村、回到城市从而改变命运的机遇,为了抓住这个机会,人们对待高考有一种狂热的执著。而恢复高考三十多年来,人们对待高考已经从最初的疯狂转变为对高考性质的理性思考。但是高考已经是中国人心中的一个情结,不管是对它进行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孰优孰劣的讨论,还是对它进行自主招生、校长推荐制的改革,每年的夏天,永远会有人为高考而忙碌着……

  考生们“头悬梁、锥刺股”寒窗苦读,就是希望能够通过高考进入一所理想的大学,把进入大学学习作为实现自己梦想的途径;高考历练的不仅仅是考生,还有考生的家长们,考场外一个个久久伫立的身影、一双双期盼的眼神……高考承载的已经不只是考生一个人的梦想,甚至是一个家庭的梦想。

  每年一到高考前夕,大小媒体上便会频频出现各级政府未雨绸缪为考生创设最佳考试环境而推出各种得力举措的报道,例如对考场附近的街道进行交通管制;对考生乘坐的车辆优先放行;在考点各安排一辆专用警车,随时待命,为有紧急需要的考生及家长提供服务,确保考生能够按时参加考试等。各地政府部门在“迎考”这件事上一直堪称“英雄所见略同”,都是为了给考生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考试环境。

  一年一度的高考也催生了高考经济。有人给考生算了一笔账:从考前购买高考资料、营养补品、参加各种辅导班等,再到考后的谢师宴、出门旅游,一圈下来少则四五千元,多则上万元。甚至有精明的商家推出“高考房”,临近考场、环境清静,有利于考生考前的休息;“高考的士”,选择提前预订送孩子进考场的出租车,不仅重视安全、准时等常规问题,更希望让孩子在考试过程中能舒适些,以稳定情绪在考场上发挥正常水平。

  高考已经演变成了一场全民总动员的社会行动。

  【就事说理】

  帕森斯社会行动理论的中心概念是“单位行动”,由于他又强调行动的目的性、意志性和主体性,因此又被称为“自觉行动”。帕森斯认为,社会行动是由一些元素构成的,其中每一个元素就是一个单位行动,并指出任何单位行动都可以分解为行动者、目标、情境和规范取向四个要素。大学生、高考生、家长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们的行动构成了公务员考试、高考这两种社会行动,而他们的行为都可以被称作是单位行动。

  按照单位行动的构成要素对其进行分析,首先是单位行动的行动者,这个要素暗示了个人能够在行动之前进行思考,并对行动所产生的结果有所预见。也就是说,有意义的行动是单位行动的前提条件。第二要素是目的或目标,是指行动所希望达到的未来状态。大学生参加公务员考试是为了就业,高考生参加高考是为了考入理想中的大学,而各种与考试相关的考试经济的出现则是为了盈利。第三要素是情境,包括手段和条件,即指行动者置身于其中的,影响其目标实现的被行动者所控制和尚未被控制的情境因素。所谓手段,就是在情境中行动者可以控制和利用的那些工具性要素,它们是能够促进目标实现的。而条件则是指情境中行动者无法控制和利用的那些客观性要素,它们是不利于目标实现的,起着阻碍目标实现的作用。第四要素是规范,指行动者在确立目标、选择手段等时所遵循的(社会)标准,它具体限定了目标与情境选择的范围,影响目标的达成。在高考、公务员考试中制定的对作弊行为的处理办法已经考试后分数线的划定等等都是单位行动中的规范。

  从参加公务员、高考的学生角度来看,寒窗苦读数十载的单位行动显然对于自身所处的情境条件、规范、手段选取等方面都有着清晰的意识——从行动者的主观目的来看,考生在公务员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可以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在高考中获得好成绩可以考上理想的大学;从情境条件来看,高考之日好像是一场全民总动员,给考生营造良好的考场环境成为各级政府的基本任务;公务员催生的考试经济也愈来愈热,不仅有笔试辅导班,还有针对面试的辅导班,辅导班的费用也随着公务员竞争的日趋激烈而水涨船高。显然,公务员考试、高考这种单位行动无论是在主观目标和客观预见的一致性上,还是在行动效果的利益最大化上,都属于目的理性行动范畴。

  尽管单位行动是趋于理性的,但是当公务员考试、高考发展成为一种更大范围的社会行动时,就不一定是理性的。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在尝试着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推行素质教育,也一直在反思公务员热带来的创新能力下降的问题。对单位行动的理性思考将引导行动者确立合理的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反过来影响单位行动更加趋于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