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事例]
当前“熟人贿赂”的形式正在某些圈子里盛行,成为一种隐蔽性更强的新型贪腐现象。
2012年,因“哥收的是人情”这一论调而走红的53岁的温州市房产管理局龙湾分局原局长戴建华走上法院的被告席。旁听席上,他的家人早已泪眼涟涟,哭瘫在座椅上。
戴建华以“热心”闻名朋友圈里出了名:1999年9月,在担任主持瓯海区房产管理局永强房管所工作时,他将永强房管所的装修工程承包给熟人潘某,收了两万元;正式担任龙湾分局副局长兼永强房管所所长后,当地有家美乐大酒店违规装修,老板和他是熟人,他出面“摆平”,收了2.5万元。
有时候,戴建华还“主动出击”,表现出他的“热心肠”。2011年4月,他的一位朋友林某厂房过户,税款较高,他主动上门帮林某搞定,收了1万元;戴建华曾经担任过瓯海大道建设指挥部龙湾段副指挥,分管永中片民房、厂房的拆迁安置工作期间,有哥们给他送去11万元、铂金项链、冬虫夏草等大礼,戴建华一一笑纳。结果,原来是违章的建筑,居然在拆迁后,都顺利得到安置。
戴建华曾解释:自己在这帮人中地位如同老大哥一般,拜年送礼属于朋友、哥们之间的人情往来,合乎当地习俗,是很正常的现象。
戴建华的受贿案“潜伏”14年才被揭发出来,他共涉嫌受贿44.1万余元,涉嫌贪污5万元。实际上,从一些“潜伏期”较长的案件来看,不少有着和戴建华类似的特点:利益交换总是限定在周围一小批非常熟的朋友中。
可以看出,不少落马将人情作为自己受贿的遮羞布,企图模糊人情往来与受贿之间的界限。其实,人情往来和违法犯罪有着明显的界限:人情往来注重的是礼尚往来,往往是平等双向的,而贿赂犯罪却是失衡、单向的,其往往建立在职权地位所能带来的利益之上。在中国这样一个重视人情,具有熟人文化的社会,有太多腐败的起源就在于模糊不清的“人情往来”,这些“人情往来”已经困扰了权力的运行,可以说,无限制的“人情往来”,就意味着无限制的腐败可能。
【扩展阅读】
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与人民论坛杂志社联合做了“您如何看待领导干部的"小圈子"、"小兄弟"、"小爱好"”的问卷调查。从2009年12月28日至2010年1月7日,网络调查总计6689人;人民论坛记者采访调查了党政干部960位、专家学者210位、普通群众350位。本次调查参与人数总计8209人。
“小圈子”的特殊性在于以权力为纽带,以谋利为目的。圈中人或谋求升官,或贪图钱财,或图办事方便,各有各的利益所需,公权力是互谋私利的工具。调查显示:85.04%的受访者认为“小圈子”普遍存在,搞“小圈子”的动机,76.09%的受访者认为是“可以为仕途助力”。调查中最值得我们深刻思考的是一项关于当问到如果您是一位领导干部,您是否也会搞自己的“小圈子”时却有55.58%的受访者选择“会,当官就要结网,有了"小圈子"政治仕途才有保障”;43.95%选择“会,"小圈子"能够提供种种好处和收益”;34.62%选择“会,"小圈子"有多大表示能力有多大”;只有33.10%选择“不会,对"小圈子"时刻保持警惕”。
现实生活中,领导干部“小圈子”的主要人物就是“小兄弟”。领导干部交友乃是人之常情,但领导干部的“小兄弟”不是真朋友,更不是亲兄弟,而是千方百计接近领导干部,处心积虑拉拢领导干部,利用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好处的小人。根据调查,75.7%的受访者选择领导干部的“小兄弟”是“心术不正、趋炎附势的人,企图接近领导干部获取利益”,16.55%选择“普通人,特殊的地方就在于和领导干部关系密切而已”,6.06%选择“各界精英人士”,8.79%选择“不好说”。 由此可见,超过七成受访者对领导干部的“小兄弟”抱有负面的看法。
“小兄弟”接近领导干部的主要途径是利用领导干部在生活中“小爱好”,“投其所好”以进入领导干部的“小圈子”中。现实中,很多领导干部的“小圈子”、“小兄弟”都是“小爱好”做的“媒人”,他们因为喝酒、收藏等“小爱好”而圈在一起。“小爱好”对领导干部的成长有何影响呢?根据调查,81.56%的受访者认为“有影响,"小爱好"易被利用从而成为干部腐化堕落的诱因”,54.23%认为“有影响,沉迷于"小爱好"易导致干部难有作为”,3.79%选择“没有什么影响”,7.56%选择“说不清楚”。可见,八成以上受访者认为领导干部“小爱好”容易与腐败发生关联。
领导干部的“小爱好”就像武侠小说中武林中人的“命门”一样,许多居心叵测的行贿者就是抓住了领导干部的“命门”,打开缺口、突破防线,最终将原本洁身自好的领导干部拉下水。所谓“不怕领导干部廉洁,就怕领导干部没爱好”就体现了“小爱好”在贪污腐败中的关键作用。
古语云:“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地方如果大家公认存在一个“小圈子”,那么,这个单位、这个部门、这个地方的工作、决策就会不正常。小平同志就曾批评过“小圈子”的危害。党政干部拉帮结伙,搞“小圈子”,把江湖义气带到工作中来,就很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形成歪风邪气的温床,不光会影响党的形象,最终也会将自己葬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党在干部教育问题上付出了大量心血,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令世人瞩目。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工作、生活、社交中的“小圈子”、“小兄弟”、“小爱好”现象在某些领导干部身上,表现得仍然十分突出。不少领导干部的堕落轨迹,与这三个“小”息息相关。
【就事说理】
与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不同,“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象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这种波纹式的、以“己”为核心的网状格局就是费孝通教授形象描述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互动形式——差序格局。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一般来说,差序格局的核心是血缘家庭关系,并以这种关系为基础而建立起与血缘家族关系之外其他人的社会联系。也就是说,在各人的“圈内人”界定中,具有血缘关系的家人、亲戚是该圈子的核心构成要素。在这个圈子中,遵循的是需求法则,“圈内人”的互动无论在频率上、深度上、感情涉入程度上,还是在互动效果上,都要高于与“圈外人”的互动。“圈内人”互动是中国社会互动中的一大特色,对个人来说具有很多重要的作用。例如,它可以给个人提供发展的机会、帮助解决个人生活困境以及在个人难以决策时,获得圈内人的建议与支持等等。
在差序格局中,这种先赋性的血缘关系(即“圈内人”)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一步泛化、扩展到与他人的互动之中,形成一种自致性的“拟亲”关系或者亲密性关系,即由血缘、亲缘扩展到地缘、业缘等关系——比如同乡、同窗等,即各种人的“圈内人”中亦包括与自己交往密切的亲密朋友。“圈内人”这个关系网络是富有伸缩性的。可见,“圈外人”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圈内的。但是根据目标的不同,相同的途径却呈现了截然相反的性质。这些途径,它既可以是志同道合的人形成非正式组织、进行良性互动的基础,也可以是投其所好、进行权钱交易的平台。领导干部里的“小圈子”就是打着交朋结友的幌子,通过小爱好进入圈内并从圈内捞取好处,达到权力的“利益共享”。这样的“小圈子”往往是以权力为纽带,以谋私为目的,或为了仕途顺利,不断升官,或为了彼此勾结,大发其财,或为了相互照应,互为利用。一旦圈内人之间的交往多是以物质利益、私人利益的获得为目标,这样的“小圈子”显然已经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差序格局不仅仅是对待圈内与圈外人的这种关系上的差序,更是人情上的差序。讲究人情,是中国人互动的特色之所在。也是费孝通教授,对此有精准的叙述:“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基于人情的礼尚往来是中国人互动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如果一个人对他人的“人情”不作出回报性行为,他不仅可能会受到他人的谴责,而且可能失去自己在关系圈中的地位,不被圈内人所信任。同时,人情的交换也可以存在一个“时间差”,总会有一方处于“欠情”的状态,正式这种互相牵制的状态导致了人们互动的持续性。正是中国的社会互动中常存的这种碍于人情与“面子”的现象,许多领导干部为了顾全面子或者碍于人情而违背为人处世基本原则,甚至是触犯社会规范、法律规范来行事,甚至案例中领导干部将“人情”当做接受贿赂的正当理由并以此作为自己逃脱法律惩罚的手段。人情与关系的泛化破坏了社会关系的和谐与社会的正常运行秩序,使得社会互动朝向非理性方向发展,给个人和社会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此外,过于注重人情的交换,容易导致社会互动成本提高,社会资源浪费的现象;过分强调人情或者关系的互动,会使得人们的感情脱离情感本意,而使得互动走向形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