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第二节 2014年大学毕业生达727万——就业问题

作者: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2016-12-07       来源: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典型事例]

  201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699万,被一些人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高校毕业生有727万,或者只有网络那句老话“没有最难,只有更难”才能描述这种情况。事实上,除了727万这个规模之外,今年的毕业生面临的挑战还包括连续几年饱和的市场以及往届“剩”下的师兄师姐们。

  据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前程无忧”前不久发布的《2013典范企业人才招聘状况报告》显示,该机构认定的100家“最佳人力资源典范企业”计划招聘2014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比2013年下降7.3%。这意味着2014年大学毕业生的求职难度与去年相比还会加剧。

  上述报告显示,100家企业计划招聘2014届本科应届毕业生45577人,面向大学本科以上应届生的招聘职位主要为技术(产品)研发和销售。这100家企业是该机构从中国30万家活跃雇主中评选出的,这些企业平均拥有雇员18700名。因此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该机构人力资源专家分析:这是由于多数行业在2010年至2012年期间招募的大学毕业生规模较大,加上全球经济依然不景气,诸如IT、机械和汽车等行业的招聘遇冷。

  不过,报告同时指出,2013年大学实习生的招聘高过2012年17.2%,显示出企业仍有旺盛的人才需求。业内人士分析:随着新劳动法对企业用工市场的进一步规范,有的企业贪图降低成本,故意使用实习生,成本低廉而且不用支付“三险一金”等,实习到期,再换一批。

  与大学生就业困难相对应的,据媒体报道,春节过后,人才市场虽然渐次活跃起来,但是用工荒的状况仍然存在。北京市赵公口人才市场一家餐饮企业需要12个岗位40名员工,但是工作人员一上午只招到两位洗碗大叔。“现在我们这儿后厨最高工资开到4000元,服务员最高开到2800元了,但应聘者还是寥寥无几。”负责招聘的女士说。

  南京安德门民工就业市场春节后开门以来,已经有100多名大学生到此登记求职。这些务实的大学生与农民工站在一起求职,或者会成为2014就业市场的新动向,这对于大学生就业和整个人才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可谓有益无害。

  【扩展阅读】

  作为世界上人口和劳动力最多的国家,扩大就业、减少失业是中国当前的一项紧迫工作。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坚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要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积极支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重点做好下岗失业和关闭破产企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积极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推进退役军人安置改革。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关系亿万家庭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的稳定大局。党中央、国务院历年来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在不同时期都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依法保障公民的劳动权利和义务。在这个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于2007年8月30日正式颁布,并将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法律对政府在促进就业中承担的重要职责做出了明确规定,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即发展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制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规范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和管理、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就业援助。

  《就业促进法》将多年来行之有效的就业再就业政策措施通过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就业促进法》的颁布,是我国劳动保障法制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标志着我国解决就业这一民生问题有了法律保障,也标志着就业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就业促进法》的贯彻实施,必将对推动劳动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就事说理】

  就业问题是困扰中国多年的老问题,从改革开放之初,就有就业优先还是增长优先之争。到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出现,中国的就业问题,也呈现新的麻烦,那就是经济的增长没有带来就业的缓解,就业压力加大,且由经济压力转成社会压力,以至政治压力。温总理曾经说过,政府最担心两件事情,一件是农民工返乡,一件是大学生找工作,就业是比GDP更重要的问题。就业问题维系着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要想尽快摆脱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们必须要把保持就业增长放在突出位置来抓。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除了需要国家、社会为其创造就业平台外,也需要高校毕业生自己转变择业理念,调整好就业心态。应该看到,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能再有铁饭碗、铁交椅,劳动力作为一种资源、一种要素,必须依靠市场机制进行配置。今后灵活就业、阶段性就业、双向选择就业,将是一种常态。高校毕业生必须放正心态,放低姿态,先把自己当作普通一员,先就业、再择业,先求生存、再求发展,先做社会成员、再做社会精英。

  促进就业不仅是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对社会应承担的一份责任。这份社会责任既表现为一定的法律义务,如公平地给予劳动者就业机会和就业待遇、保证劳动者接受培训和教育的权利、为劳动者依法缴纳各种社会保险等,也表现为一定的道德义务,如不轻易裁减雇员等。在最近有关企业“最佳雇主”的品牌评估中,除了传统指标,如企业规模、品牌号召力等,“社会责任感”已成了评价雇主形象的重要指标。只有具备了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也才会得到社会、员工的理解、认可和尊重。经济危机之际,也是企业勇担社会责任之时。危难时刻,企业在承担促进就业责任面前,不是退避三舍,而是迎难而上,就会为企业的形象多添一层光辉,为企业的发展多积累一份无形资产。这样的无形资产,不仅可以为企业创造利益,更可以为企业创造超越商业利益的价值。

  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就业问题都给予了高度重视,把就业问题摆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重要位置。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家立即采取了多项就业扶持政策,多管齐下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农民工就业,促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近几年来,每年12月,在来年高校毕业季来临之前,国务院都会召开专门会议,对切实做好农民工工作做出了安排,下发了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对就业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做出了具体部署。同时,全国各地也纷纷出台政策,引导就业,服务就业,促进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