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第六节 疯狂的“玉米”——社会化的场所:同辈群体

作者: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2016-12-07       来源: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典型事例]

  2009年,李宇春在娱乐圈可以说是风生水起,不仅唱片大卖,自己参演的第一部电影《十月围城》的反响也非常地好。可以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李宇春粉丝们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他们称自己为“玉米”。而网友舒穆是数以万计的李宇春粉丝中的一员,但她不是一个普通粉丝。她是“玉米”(李宇春的粉丝)中的领袖,在“玉米世界”中一呼百应。那年夏天,正是她带领并指挥着众多“玉米”为参加超女决赛的李宇春造势,最后以近353万张短信票额,把李宇春捧上了冠军宝座,同时成就了“玉米”这个全国最大粉丝团的名号。

  2005年之前,这个出生于1970年代的湖南岳阳人舒穆只喜欢两个明星:的黄耀明和AC米兰的马尔蒂尼。超女选秀进行中,“红衣教主”黄薪的“惊天一跪”让舒穆动了好奇心,在北京上班的她于是在电视上搜寻“红衣教主”,却看到了李宇春的表演。和很多大龄玉米一样,她很快被这个二十出头的女孩俘虏。

  成都传媒中人可乐(网络ID名),几乎与舒穆同时喜欢上了李宇春。因为同一个目标,他们结识了东北的一个老师和成都一个作家,四人于是在中国最具人气的两个社区——天涯社区和百度贴吧,以“醉春风”的名字发表了一系列挺李宇春的文章。

  舒穆和可乐等在网上奔忙的同时,网下李宇春的声势也在急速膨胀。电视直播让欣赏过李宇春独特表演的观众越来越多;关于李宇春的QQ群也建立了一个又一个,有关李宇春的帖子在BBS里也堆起了高楼。那些文字优美、或者消息灵通的ID开始受到“玉米”们的注目,而舒穆,逐渐成为其中最响亮的一个。

  但是,在天涯等网络社区,攻击也同样伴随着李宇春的走红而逐日增加。“很多人不满意她走中性路线,也不喜欢她的声音。”舒穆回忆。于是,她以“(姐姐)”的姿态,在“玉米地”号召日益增多的“玉米”以“最低调的高调,最冷静的狂热”来支持李宇春,一下子赢得无数玉米的共鸣。不与别人开口水仗,但在行动上积极响应;死保李宇春“永远第一”,成为“玉米”阵营的最主流意识,影响至今。

  2005年7月4日,李宇春在成都最后一场比赛里以20万短信票数获得冠军。这一天,百度的“李宇春吧”(以下简称春吧)、2005年网络上最著名的“玉米地”一片欢腾。平日自认理性处事的舒穆,在北京激动地想找人喝酒。她以姐姐的名义,提笔写了一封“给小宇(对李宇春的一个昵称)的信”:“最重要的,是在你身上,我们看到了期待成为却终于被社会改变的自己。我们看你就如同自己的亲妹妹,或者说,十年前的自己,我们心疼你,我们希望你能够在音乐道路上顺畅快乐,这是为什么我们坚定存在的原因……请记住,姐姐们会在短信上尽能力支持你。”

  2005年7月,一个“玉米”们毕生难忘的夏天。李宇春在成都大热胜出后,很快便要和另外两位成都出线的超女——张靓颖何洁同赴长沙,参加全国决赛。各地QQ群落、李宇春BBS的著名“玉米”们精神振奋,百度春吧里也是欢声笑语,一片乐观。但突如其来的一件事,将“玉米”们短暂的田园诗意打破。

  7月10日,成都三强李宇春、张靓颖、何洁飞赴长沙,接机的全是“凉粉(张靓颖粉丝的简称)”,没有一个“玉米”到场。一个凉粉出于礼貌,把原本为张靓颖准备的花束也送到了李宇春手中,这件事在凉粉论坛上被有意无意地渲染,还到春吧里发文,类似“尴尬的暗爽”这样的标题让“玉米”们大受刺激。

  “当时吧里一片哀怨,‘玉米们在组织上的落后令李宇春蒙羞’!”舒穆说,一直以李宇春冠军身份自傲的“玉米”们,纷纷发帖,强烈要求春吧出面,组织大家到长沙造势。

  “我们少一个领导!我推选舒穆禄雪梅!”一张突如其来的帖子,引发了106篇绝大多数是赞成的回复。7月11日晚上,在论坛上声望高启的舒穆就这样被推到了现实中:面对情绪激动的“玉米”,组织他们到长沙的决赛现场造势。

  但当舒穆开始紧密筹划的时候,又一个更意料不到的风波发生。

  7月12日早上,李宇春的好友林丽在“李宇春吧”发帖,宣布李宇春的所有网上和联络事宜,包括组织“玉米”赴长沙助威之事已全部授权给她,而她授权给“春风化宇”工作组来做。帖子还说:“现在有人在组织玉米的这件事,小宇本人并不知道,希望大家小心,不要受骗。”

  “春风化宇”是什么?一时之间,“玉米”们疑窦丛生。

  处境尴尬的舒穆心中有数。她回忆起自己写“醉春风”系列时的伙伴——可乐。很早以前,可乐就在一个叫“深蓝”的成都老玉米QQ群里做外联组织,在李宇春还在成都比赛的早期,她就已经在四川电视台的彩排中见过李宇春,还认识了李宇春的好友、超女成都赛区的伴唱林丽。当舒穆还在天涯发帖支持李宇春的时候,可乐和来自成都、重庆、广州的合作者正在组织“春风化宇”。深蓝QQ群中的一个老“玉米”说,这是一个相当于官网的李宇春网站计划。

  “春风化宇”的突然出现,让春吧吧主、来自北京的“轻盈小猪”很是愤怒,因为她们已制订了一揽子的造势组织计划,她的态度很坚决:“不能向他们让步!”

  但是,“春风化宇”打着的是林丽授权的旗号。舒穆在与林丽短信联系过后,还是把组织权交给了“春风化宇”,她当时可以确定的是,确实是林丽发了这个帖子,林丽还说,是另一个“春风化宇”的人叫她这么做的。

  在这样的乱局中,玉米——这一群来自于全国各地的、素未谋面又各有途径联系到李宇春及其亲友的网络粉丝,向长沙进发了……

  【扩展阅读】

  出生在1980年至1989年间的人,对李雷和韩梅梅两个1990—200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英语教材里的虚拟主角一定不会陌生。近日,由这本教材中的两个主角引发的热议在互联网上被讨论得如火如荼,一首歌曲《李雷和韩美美》更是在网络上热播,引发了80后对共同的“朋友”——李雷和韩美美的集体记忆。如今的80后已迈向而立之年,那段青葱般美好时光已经逝去……

  这场80后的集体记忆最早起源是2005年12月15日,天涯八卦版出现了一个帖子:《中学英语课本中有一个奇怪的名字——Han Meimei》,帖子很短,“其他人都是Tom、Lily等很通俗的名字,按此规律中国女孩也应该叫王兰、李珊啊。编书的为什么要为女主角起这样一个名字呢?难道是为了纪念谁?”网友最初的兴趣,多数集中在李雷和韩美美的“爱情”上。在一本薄薄英语教材提供的人物关系基础上,网友们以极大的热情,丰富的想象力,分析李雷和韩美美同书中其他人物之间的“复杂情感”。两个课本中虚拟的人物在网络讨论里获得了生命。

  对于80后来讲 ,他们成长于中国改革开放后不久,可以说他们是与历经浩劫的共和国共同成长的,见证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变化。对于阅历尚浅、成长环境逐渐多元与宽松的中国“80后”而言,陪伴着他们一同成长的李雷和韩梅梅,在这一次集体记忆中成了他们缅怀青春的载体,而“80后”们的成长则呈现出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发展轨迹。

  实际上,每个年代的人都有各自的青春情结,就像60后怀念《红旗下的蛋》、70后记起《同桌的你》,它们仿佛是人生中的一段美好记忆的载体,任何时候都可以再次回顾与回味。在忙碌而有压力的日子里,回忆已经被涂上了一层炫目的金光,让我们总记得一些美好的过去,忘掉当下的一些不快,并能有勇气走向幸福的未来。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李雷和韩美美不仅仅属于80后,每个人的心中都曾有一个李雷或韩美美。  

  【就事说理】

  无论是李宇春的粉丝团“玉米”、张靓颖的粉丝团“凉粉”,还是80后、90后的集体记忆,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他们大致属于一种非正式群体——同辈群体,是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之一。

  正式群体是指有着明确的目标,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并占据着所规定的地位,扮演着安排好了的角色的群体,如政府、学校、班级等;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成员间的关系没有明确的规定,并且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即以个人的喜好、兴趣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松散群体。这一群体有着明确的目标、共同的价值观念、强烈的群体认同及归属感,但却没有明确的角色分工,是一种以想象为纽带而结成的虚拟群体。同辈群体就是非正式群体的一种特殊形式。

  所谓“同辈群体”是一个由地位、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关系亲密的群体。对其最生动的诠释就是“超女粉丝群体”。在此,关键词是年龄的接近。难以想象,如果在现场欢呼的是一群四五十岁的观众,会是一番什么景象!可以说,如果没有以“同辈群体”为中坚力量的“粉丝”参与,“超女”绝对形不成气候,构不成“现象”。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构成李宇春超强人气的主要是一种“同辈群体效应”。首先,同辈群体成员之间在兴趣、爱好上相近,并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安排活动内容,极少带有功利目的和强制性质。像案例中玉米们对李宇春的支持,在李宇春受到冷落或攻击时的群起反击等等。

  其次,同辈群体可以自由组合和自由选择,并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同伴交往。这使其成员产生较高的心理认同感和群体归属感。青春期的孩子对群体归属感的诉求特别强烈,尤其是对非正式群体那种自由、随意、率真、唯美的向往,是生活中的正式群体中难以找到的。正式群体既然难以找到,就必然要到非正式群体中寻找,事实证明,青春期时所需要的群体归属感主要是在年龄接近的同辈群体中找到的,一旦找到了自己目标,就会产生强大的心理愉悦,这也是粉丝们不顾家长、老师反对,花费大量时间、金钱追星的主要原因。80后们对李雷和韩美美的集体回忆也让他们找到了归属感,沉浸在对青春年华的回忆中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压力,从而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神愉悦。

  另外,同辈群体一旦结成,就会产生自己的一套行为规范、价值准则、语言系统以显示这一群体的与众不同。同时,每个成员在群体中可自由充分地表现自己。这些都使他们得到极大的心理满足。像“80后”们集体记忆的李雷、韩美美、“迷死高”等人物及其间复杂的人物关系,不谙内情的人就会不知所云,也自然难以理解。这就是属于这一“同辈群体”的独特语言表述。

  最后,同辈群体是一个独特的、极其重要的社会化场所(因素),尤其在进入青春期后,同辈群体的影响日趋重要,甚至在某些方面远远超过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的影响。这是由同辈群体和这一时期个体身心变化的特点所决定的。像80后对李雷和韩美美的集体记忆引起的“同辈群体效应”,使他们完成了从一个“个体人”到“社会人”转变。80后正在集体迈向而立之年,在同辈群体中更好地实现自己社会化的过程,从而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这种集体记忆将是出生于八十年代的同龄人挥别青涩时代、向承担更多责任和义务的“社会人”转变的一段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