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第一节 谁动了公务员的“钱包”?——社会角色

作者: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2016-12-07       来源: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典型事例]

  2013年,自新一届中央领导执政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强力推进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各项规定、禁令不断出台,涵盖了从“舌尖”到“车轮”、从月饼贺卡到烟花爆竹的多个方面。2013年也因此被公务员称为“禁令年”。

  禁令之下,无论是官员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还是交往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灰色收入少了,有的办公用房小了,有的公车不能私用了,有的单位惯常的福利不见了,有的各种礼节活动取消了……中央禁令给官场带来新变化,也对官员的心态造成了强烈冲击,有人欢迎,有人抱怨,有人敷衍,有人抵制,有人逃离。

  近日有媒体就“中央禁令对公务员影响”在全国随机抽取了100位公务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全部受访者都表示中央禁令对其都有影响,主要表现在之前可以收到一些购物卡、烟酒之类的礼品,现在很少收到了,多数人表示“公务员不好当”,个别公务员称考虑离职。大量公务员的灰色收入之路被阻挡,有的开始抱怨喊禁令“一刀切”。还有不少跑到各大论坛发帖诉苦,纷纷吐槽,日子难过。

  心态决定心情,心情决定状态。官员作为国家的公职人员,其心态的好坏事关公共权力的履行效果,事关百姓的安危冷暖。因此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如何看待官员的心态之变,官员如何重塑健康心态,是亟需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

  作为国家公职人员,其社会角色的明了化就是切实解决好“人生为什么,掌权干什么”的问题。视权力为责任,勤政为民是对公职人员这一社会角色的最好阐释。权力首先意味着责任,责任就是党和人民的重托。当前,作为一名国家公职人员最大的责任就是贯彻落实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一方经济发展,造福一方百姓。这是群众衡量我们的标尺。再者,公正处事,廉洁从政,公生明,廉生威”。 当前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确有某些掌握一定权力的人员,对别人马列主义,对自己马马虎虎,模糊了公与私、是与非、义  与利的界限,个人欲望膨胀,自毁堕落。因此,作为国家公职人员必须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切实过好名位关、权力关、金钱关和人情关,以实际行动树起国家公职人员的“公仆”形象,靠人格的力量在群众中树立起威信。这是扮演好公职人员这一社会角色的必然要求。最后,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为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深入群众,体恤民情,体察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重实际、重实干、重实效,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这是公职人员这一社会角色的行动指南。

  【扩展阅读】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河南郑州市须水镇西岗村原本被划拨为建设经济适用房的土地上,竟然被开发商建起了12幢连体别墅和两幢楼中楼。为此,记者赶赴郑州进行了深入调查采访。当记者要求主管信访工作的副局长逯某对于他们出具的信访处理意见进行解释时,这位副局长先是检查记者的采访设备,拔掉了采访机话筒,然后竟然向记者问了这样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

  不仅是记者,事后看到报道的观者们也被这句既无党性也无官品的昏话感到难以理解,如果不是逯局长故意制造黑色幽默的话,真让人怀疑他的认知水平。作为信访局的一位主要领导,不知道为什么在副局长逯某的眼里,党和老百姓成了对立的双方?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新时期,“三个代表”强调中国共产党应该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总书记也进一步指出: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关键是要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党的根本宗旨指导下和最高领导的一再重申下,难以想象作为一名党的干部,如何会说出这样一番“立场坚定”的话来?无怪乎,网友纷称此为“2009年度最牛官话”。

  实际上,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不是逯副局长利令智昏、一时糊涂,更不是逯副局长愚鲁不堪,这背后是关于公务员这个角色的认知和扮演问题:党的干部是人民公仆还是一己利益的代表。

  据新华社报道,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与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共同发布的《2004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表明,当代大学生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角色设定、环境选择都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色彩,政府官员和公务员正成为最受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社会角色。报告显示,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等因素,大学生对未来角色的设定更加丰富。在大学生最希望成为的社会角色中,政府官员和公务员、自由职业者、企业管理者分别占到18.8%、18.4%、18.0%,比例基本相当。那么,这些报考公务员的大学生们是怎样认识公务员这个角色的呢?通过对大学生为什么最希望成为政府官员和公务员的原因进行的调查,我们可以略知一二。

  据调查,工作稳定、有保障是报考公务员的第一动因,工资收入、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两个因素紧随其后。但是,“公务员”作为一个社会角色,顾名思义,公务员就是为公众利益服务的人员。既然是服务人员就应该意识到服务公众才是根本。因此,立志成为公务员的人们应该首先树立一种服务公众的公仆意识,认识到“公务员”这一名词赋予这个社会角色的权利和义务。

  如果这些争先恐后报考公务员的大学生们缺乏对公务员角色的正确理解,那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还会出现这样的最牛、甚至更牛的官话来。

  【就事说理】

  所谓角色,原是指戏剧中的名词,是戏剧中的人物。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G.米德把角色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用以分析个人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方式。

  社会角色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之一。中国恢复社会学的研究后,中国的学者对社会角色的概念作了不同于西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探讨和解读。郑杭生教授认为: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是构成群体或组织的基础。社会角色有千千万万,社会学家按照不同的标准将社会角色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按照人们获得角色的方式分为先赋角色(例如通过获得的王位、贵族身份)和自致角色(例如通过国家公**的层层选拔获得的公务员身份);按照社会角色的规范化程度分为规定性角色(例如法官角色的扮演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和限制)和开放性角色(例如在亲友交往中,亲朋好友角色的扮演不会受到法律、法规等强制力的影响);按照社会对角色有无明确的期望以及角色对期望的执行情况将角色划分为正式角色和非正式角色。此外还有工具性角色和表意性角色。

  结合社会学关于社会角色概念的理解,我们认识到公务员由于居于特定的社会地位上(国家公共权力的直接行使者)而承担了特定的权利和义务、承接了社会大众明确的社会期望,是一种自致性的、规定性的、正式的角色。案例中的副局长逯某就是对于自己作为公务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这个社会角色的性质认识不清,才会出现一系列的腐败案件。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下的公务员都是有其社会定位的。没有社会责任的人是不能从事社会工作的,更何况是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要求的公务员岗位。改革开放的历程,一个动词,两个字:变化。社会在变,人在变,一切都在变化之中。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社会事务剧增,与此相对应,政府所要承担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也越来越多。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公务员这一社会角色较之过去的内容更丰富、含义更深刻。公众对公务员的角色期待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角色行为是由附在某一社会地位上的各类角色期望所引发的,但是,这一引发还要靠角色承担者对角色期望、对角色的权利义务的解释,即角色领悟来决定。由于每个人的思想认识、道德水准、价值观念以及所处环境不同,因而对同一角色的解释有所不同,甚至大相径庭。这样一来,就形成了社会上同一角色的千差万别的扮演形式。

  案例中公务员报考热背后的原因就是由于考生对角色的不同的领悟和理解决定的。如果说角色期待是一种社会观念,是一种外在的力量,那么角色领悟则是一种个人内心的观念,是一种内在的力量。人们扮演某种角色虽然受到社会期望的影响,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即角色领悟的情况。因此,在新时期公务员需要了解人民群众对公务员的角色期待,不断地学习科学发展观,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提高自己的角色领悟能力,指导自己的角色实践以适当地履行自己作为公务员的权利和义务,做一名合格的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