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二节 《舌尖上的中国》风靡全国 ——文化

作者: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2016-12-07       来源: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典型事例]

  2012年6月,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央电视台热播,也在微博上引发热议。看这部充满温情的纪录片,有人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的味道”,有人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升华到了“爱国主义”的境界,还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输出”的高度……一部作品为何能在不经意间获得超越话题的巨大影响?

  

  在2012年5月10日的发布会上,总导演陈晓卿介绍,《舌尖上的中国》与以往的美食纪录片不同之处在于,它是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感受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不仅令人见识到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而且也能使观众了解到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据了解,该片从2011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是中国首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摄制组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踏遍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山山水水,从繁华的东南沿海大都市到边远的大山深处的村落,编导们拍下了一道道美味佳肴,更纪录了一个个触动人心的故事。在每一种食材、每一种制作工艺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彰显着中国作为东方文明古国的深厚传统。与此前的记录片不同的是《舌尖上的中国》并没有刻意的圣神化某种东西,也没有那种刻意的说教,很多东西在观众看来都是一种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并且这部纪录片从骨子里透着浓厚的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恰恰源于对人的重视和尊重,一种传统中国特有源于自然的朴素人本精神。每一个镜头的画面,每一个人物,每一句解说都透露着一种悠远绵长的文化气息,这宛如一股清风让我们感到了清新之感,这便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说:“纪录频道的宗旨就是要让世界了解中国,为此,在这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我们也力求通过国际化和市场化的途径,实现国际传播的探索。”他说,以美食作为窗口,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进而领略中国人对于生活的热爱,这是《舌尖上的中国》努力追求的目标。

  【扩展阅读】

  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设的速度,引发了世人包括中国人自己的惊奇。截止到2011年,国家汉办在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50多所孔子学院和131个孔子课堂,学习汉语人数增长了39%。有8000多名汉语教师和志愿者奔赴100多个国家执教;有118个国家的5000多名学生接受奖学金来华学习研修。

  仅2010年,全球各地的孔子学院举办了1.3万场文化活动,吸引了722万人参加,为各国汉语爱好者展示才艺,为外国民众认知中国、近距离了解中华文化提供了机会和舞台。

  意大利威尼斯大学孔子学院院长马克·塞雷萨是该校亚洲与北非系中国文学与东亚文化研究教授。他在发言中说,2009年威尼斯大学孔子学院成立后,利用威尼斯开放程度高、拥有许多世界级文化项目的优势,拓展教学规模,目前拥有教授、讲师30人,本科生、硕士生1500人,使其名副其实地成为意大利中文教育的重镇。

  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许琳说:“海外通过汉语学习中国文化、了解当代中国的需求十分迫切。‘孔子学院’已成为体现中国‘软实力’的最亮品牌。”

  【就事说理】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换句话说,自然界本来没有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创造的一切均属于文化。

  文化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文化的超生理性是指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创造的,文化不能通过生理遗传;所谓文化的超个人性是指个人虽有接受文化和创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形成文化的力量却不在于个人,个人只有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响文化。(二)文化具有复合型。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多种文化因素复合在一起。(三)文化的象征性。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四)文化具有传递性。传递性是指文化一经产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和利用。传递包括纵向传递和横向传递。纵向传递指人类将文化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横向传递指文化在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传播,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社会的发展。(五)文化的变迁性。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时刻处于变化之中的。

  我国现阶段社会正处于重大的改革之中,因此文化各部分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失调现象。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复杂多样,我们要充分重视,协调各部分的关系,使文化更好的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