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四节 生死六天——初级群体

作者: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2016-12-07       来源: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典型事例]

  据重庆晚报报道,重庆市南岸区长生镇原老粮库宿舍楼租赁户周传艳,在家中床上死亡数日,三岁的大女儿和一岁的妹妹躺在她的臂弯里,已饿得神志不清……后来,据周传艳的丈夫介绍,之前妻子的电话已经打不通六天了,他原来以为是妻子还在和他闹别扭,没想到,妻子竟然是死亡六天了。

  六天!这对苦命的小姐妹在极度饥饿与恐慌中度过了六天!让我们从医学角度还原这对姐妹的艰难六天——

  第1天,饥渴交加中,身体会很疲惫,心理饥渴大于身体饥渴。医生认为,这1天孩子哭闹喊饿声最频繁。

  第2天,身体逐渐进入脱水阶段,烦躁情绪越来越重,双唇因脱水逐渐长水疱。此时,3岁的莉莉应该会本能地寻找食物。

  第3天,意识开始模糊,但寻找食物的求生本能仍很坚强,小孩可能会做出把尿液当成水喝等举动。

  第4天,饥饿已不是威胁生命的祸首,口渴会让人受不了,身体也会越来越虚弱。

  第5天,人会出现抓身体或周围事物的举动。若仍不喝水,生命逐渐走向终结。据陈华透露,他离家时,家中柜子内放有水果和饮料。但记者在陈家的柜子中没看到任何食物。

  第6天,若仍不喝水极易死亡。

  也就是在这生死攸关的第六天,邻居因为听到小姐妹连日愈来愈微弱的哭声,终于忍不住找人打探才发现了这个惨剧。在庆幸之余,我们不仅追问,如果周传艳和邻居们经常走动,也许在自己突发疾病时向邻居求救;如果邻居能在第一天就听到姐妹俩频繁的哭声,早早发现异常并前去探望,也许小姐妹能较早地被发现;如果邻里之间的往来更频繁些,如果邻里之间的关系更紧密些……太多的如果不是现实,但是事实是我们可以在以后更加注重邻里关系的建设,重回“远亲不如近邻”的和睦状态,避免此类悲剧的再度发生。

  【扩展阅读】

  2009年年底,一项和邻里关系有关的全国“十佳好邻里”家庭评选吸引了市民极大关注。这次“十佳好邻里”评选报名活动将在重庆、北京、无锡、长沙、成都等城市将相继开展。参与方式可以是推荐,也可以自荐,提供和邻居间的感人故事,最后由票选的方式产生“十佳好邻里”家庭,每个城市都将产生“十佳好邻里”。

  在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孟母三迁”、“千金买宅、万金买邻”、“远亲不如近邻”等故事和谚语为人们心口相传。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成为维系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细胞元素,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重新构建融洽和谐、互助互爱的邻里关系,既是都市人久违的内心期盼,也是城市良性发展的客观需要。

  但是,现代社会的邻里情越来越淡漠,尤其是都市邻里情正在逐渐消失。曾经为我们熟知的中国式邻里关系正在退化。从解放初期平房街道里的邻里关系、到1958年前后单位社区里的邻里关系再到上世纪90年代后商品房的邻里关系,随着居住条件的三次大改变,邻里关系也在随之退化。

  全国十佳邻里选拔是对现代邻里关系日趋淡漠的反思,是和谐社会建设在精神领域的必然选择。人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元素,人与人在一起组成了家庭、朋友、同事、社区,十佳邻里选拔从人入手,提倡的是社区中做好事的个人或者家庭,通过十佳邻里选拔,可以重建我国城市里日渐冷漠的邻里关系,通过和谐社区的构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就事说理】

  初级社会群体是指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社会中的每一成员都与社会初级群体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它的深入了解既能加深我们对社会事实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我们进行微观社会研究。

  以家庭、邻里、伙伴群体为代表的初级社会群体一般具有如下特征:一是规模小,成员有限,初级社会群体的规模虽然没有严格的限制,但一般都是两个以上至几十人的小群体。在古代,“邻”是一种居民组织。《说文》称:“五家为邻。”《周礼》称:“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即每五家组成一个“邻”,每五个邻(即二十五家)组成一个里。邻在古代中国属于最小的行政组织。唐代诗人王勃也留下著名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用“知己”和“比邻”来相对,可以说明当时邻里关系在人们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邻里是社会群体中最典型的初级社会群体。二是初级群体内的互动是直接的、面对面的,由于人数少,人们之间可以直接交往而不需要什么中间环节,互相通过语言、动作或符号而发生,互动双方互为沟通的起点与终点。三是初级社会群体中的成员交往富于感情。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大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他们虽然租住在城市的社区里,但是由于较强的流动性,阻碍了他们真正融入城市之中。社区里的常住居民对于这些经常变动的邻居,由于缺乏稳定的交流和沟通,多半以陌生人待之。所以,双方之间连正常的交往都不能保证,更谈不上感情交往了。邻里这个初级社会群体在现代社会的衰落也是必然的了。四是初级社会群体成员之间有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人格。五是初级社会群体一般不采用严格的规章、法律、制度等正式社会控制的手段来维持关系,成员间的互动依靠习惯、风俗、伦理道德等非正式的手段来控制或维持。

  初级社会群体在本质上是依靠情感联系起来的小群体,其维持并没有社会控制力的保障。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分工的日益发达,人类需要在大范围内进行相互合作,初级社会群体在这种大背景下受到冲击。众多社会组织的出现及不断发展取代了初级社会群体的某些功能。以上情况的出现,导致初级社会群体内部成员间的交往也受到影响,在交往的频次与程度上也发生了变化。因此现代社会发展使初级社会群体关系松懈,一些群体甚至名存实亡。例如邻里之间,变成了老死不相往来。同住一楼十几年,见面点个头就算是打招呼,邻里之间不知姓什名谁的情况更是大有人在。正是基于这种邻里关系,才会出现母亲死亡数日的悲剧。逐渐地,人们似乎习惯了这种闭门各过的生活方式,邻居闲暇串门的情况不见了,除非有特殊情况发生,也许永远不会迈进邻居家门一步。

  尽管初级群体的衰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它的地位仍不可取代。我们思考和关注的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强调一些传统的价值,加强家庭、邻里关系等初级社会群体的作用,促进这些群体承担人的社会化、满足人的基本需求、维护社会秩序等功能的发挥。案例中全国十佳邻里评选活动就是国家在新时期,加强邻里关系,重新恢复并发挥其初级群体功能的努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