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二节 奥运梦想,圆梦北京——群体凝聚力

作者: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2016-12-07       来源: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典型事例]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谱写了灿烂的新篇。北京奥运会凝聚了民心,振奋了民族精神,显示出极强的民族凝聚力。早在申办奥运时,我国就曾创下了96%这一奥运史上最高的民众支持率。筹办以来,广大群众对奥运的支持热情持续高涨。火炬接力传递活动更是把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力量进一步凝聚起来,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同舟共济的爱国热情、不屈不挠的奋争精神。

  百年奥运追梦,两度申奥努力,七年不懈筹办,奥林匹克精神在十三亿人中得到广泛普及和弘扬,奥林匹克运动也终于在中华大地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北京奥运会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时代风采、五千年中华文化的迷人魅力,使人们领悟到中华民族宽厚仁爱的胸怀和海纳百川的气概。

  中国举办奥运会得到了全国人民及海外华侨华人的热情支持,充分体现出北京奥运所具有的全民参与特点。在奥运会的申办、举行期间甚至在其成功举办后,它仍然是中国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共同话题。奥林匹克不仅是一项盛大的体育活动,它也是一项伟大的艺术创造,具有极强的魅力,它吸引了世界上大多数人的目光。尤其是在奥运会举办的十七天里,包括开幕式和闭幕式,每个国家都会有成千上万的观众在观看,连平时不怎么关心体育的人也经不住奥运会的吸引,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些把奥运会当做商机的人们更是如此。这样,人们就有了大量的共同话题,不论是在闲聊中还是在其他公共活动的场所,人们都会热情地讨论有关奥运会的话题。这大大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促进了他们的认同感,国民之间的凝聚力也随之增强。

  【扩展阅读】

  2004年8月29日凌晨1点,对许多人尤其是有“女排情结”的中国观众而言,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中国队3-2力克俄罗斯队赢得奥运会冠军,重现了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辉煌。在时隔了20年之后重新赢得了奥运会的王冠,在雅典的登顶标志着这支球队已经重新回到了她们的顶点。

  结果让中国观众兴奋不已,而整个跌宕起伏的比赛过程更是让中国观众感受到过山车般的刺激。赛后欧美媒体盛赞中国女排在落后的情况下上演了史诗般的大逆转。中国队神奇的后来居上,击败俄罗斯赢得冠军。这场比赛双方都发挥了相当高的水准,中国队神奇的大逆转将被载入史册。前两局落后以后,中国队在第三局迅速追回一局,随后在第4局最后阶段连续得分,把比赛拖进了决胜局。此时中国队已经是士气高涨,信心十足的她们轻松的在最后阶段赢得胜利。

  中国女排获得了中国在雅典奥运会唯一的一枚集体项目的金牌,同时也是中国女排的第4块奥运会奖牌。辉煌的战绩是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团结一心、努力拼搏到比赛最后一刻才获得的,姑娘们用自己的青春在赛场上构筑了中国的“移动长城”。

  【就事说理】

  群体凝聚力又称为“群体内聚力”,是指群体吸引其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这种吸引其成员的力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说这个群体是具有凝聚力的群体。中国女排在雅典奥运会的赛场上就是最有凝聚力的队伍。队员们将夺取奥运金牌、为祖国争得荣誉作为共同目标,这个目标将队员们紧紧凝聚在了一起。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大致有三个方面:第一,群体成员的状况。群体成员是否具有内在一致性或者互补性对群体凝聚力有较大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争取奥运商机,原本相互竞争的商家往往会选择取长补短、联合发展的形式,获得更多外国运动员和游客的消费热情。而就在这些“联合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社会群体开始结合,形成了有自我意识的组织,从而产生共同体意识和社会凝聚力。第二,群体内部结构状况。群体内部的规模、信息沟通渠道、目标结构、领导方式与群体凝聚力密切相关。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实行的是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就体现了这种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第三,外部环境。对付其他群体的外部压力与群体内部凝聚力也有关系,当群体遭到外部压力时,其成员会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便抵抗外力。奥运会期间,一定会有大量的国外运动员和游客到来。大量“外来者”的涌入,能够促进国民对于自我身份的认同。当每一个公民看到满街的外国游客时,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定会油然而生,并且由此产生一种“主人翁意识”,更好地招待客人。从这种“主人意识”中而来的认同,会在不自觉中加强市民的团结和统一。女排姑娘在连输两局的情势下,面对俄罗斯队的猛烈攻势,反而激发了他们的斗志,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愈打愈勇,最终连下三局,夺得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