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学术交流年会举办思政专场学术沙龙

作者: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2016-11-17       来源: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致良知与心灵安顿

                                                           ——第十四届研究生学术交流年会之思政专场学术沙龙成功举办

作者:曾秋红  摄影:梁疏影

 11月15日晚7点,由我校人文与政教研究生会主办、我校立学读书会协办的“第十四届研究生学术交流年会之思政专场学术沙龙讲座”在我校第四教学楼B206教室举行。本次学术沙龙讲座的主题为“致良知与心灵安顿,国学和寻求安身立命的根本——从《从青年王阳明》读起”。主讲人为人文学院党委书记、硕士生导师蔡利民老师,研究生一年级同学参加了讨论。蔡老师给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多年来对儒家思想和王阳明的致良知、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的研究和理解。

   本次活动分为学术介绍和讨论互动两个部分。首先,蔡老师播放了一段20世纪优秀指挥家卡拉扬指挥的《命运交响曲》作为导入,让同学们感受了贝多芬音乐中崇高神圣、积极昂扬的精神和欧洲古典音乐无可比拟的精神气质。随后,蔡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了当代哲学家杜维明先生的博士论文《青年王阳明》这本著作。此外,蔡老师介绍了《青年王阳明》中王阳明的生平事迹,王阳明“格物致知、心外无物、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等自孔子以来儒家精神重要的一次思想创造。

此外,蔡老师还向同学们分享了四个重要的建议:第一,为何读书和思考?如何去读书和思考?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修身养性,寻找安身立命之所在;第二,多读经典著作。经典著作是人类思想的精华,有启发心智和震撼心灵的久远力量,这需要我们仔细去研读大家和名家的经典之作;第三,培养问题意识。读书不可急功近利,而是有意识地提高自我修养和积累知识,才能清楚自己真正的需要;第四,具备世界眼光。要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角度思考研究问题。蔡老师以《命运交响曲》和《高山流水》两首音乐作为比较,解释了中西方文化各自产生的背景及其差异,引导同学们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如何在浮躁的世界里安静下来?是否存在灵魂不灭、精神不死、极乐世界?如何走出虚无主义?王阳明格物致知与朱熹的即物穷理的区别?如何评价牟宗三的良知坎陷说和中国哲学在形而上思考方面的不足?”,提问讨论环节,同学们纷纷向蔡老师提出了一些哲学问题的思考和疑惑。面对同学们的疑惑,蔡老师给出了“保持内心的安静,康德不可知论的重大意义;超验世界的存在超出了人类理智的能力,因此信仰才有存在的价值;个体生命的唯一性和儒家世俗伦理的终极性”等解答。

沙龙讲座中,同学们都积极思考、讨论热烈。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本次学术活动,他们对中国儒家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学习方法、还是个人修养等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本次学术沙龙持续一个半小时并取得圆满成功,为第十四届研究生学术交流年会人文政教分会场拉开了序幕!

编辑:王 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