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枣农团队获全国互联网农业大赛第十一名

作者: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2016-11-06       来源: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阳光枣农团队获全国互联网农业大赛第十一名

 文/胡煜星 孔大力 图/孔大力

   

  2016年10月23日,在由北京农学院承办的首届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农业”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中,由马卫华老师、刘玉红老师等多名教师悉心指导,我院学生段雅坤、胡煜星,以及我校能动学院、电气学院学生孔大力、杨伟明、张鑫等为代表的“阳光枣农”公益项目团队参赛小组,代表团队再次取得佳绩。

  自从今年8月末开始,在人文政教党委副书记王硕老师的组织下,参赛小组接到了比赛通知,并诚挚邀请到了人文学院退休教授、学校知名竞赛指导专家马卫华老师,作为指导老师。在马老师的认真指导下,参赛小组认真准备了一个多月,期间讲稿,作品,答辩PPT经过了十几次甚至几十次的修改,队员们废寝忘食,团结一心,为了团队和集体的荣誉,争取努力把这次比赛做好。

   决赛于2016年10月下旬在北京农学院举行。“阳光枣农”公益项目团队自从今年8月份报名参赛后,经过预选、初赛、决赛三个阶段的多轮比拼,从全国数百所高校的百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作为决赛的20支队伍之一,站到了决赛的舞台上。

   10月23日当天上午八点,比赛队伍开始在北京农学院入场,然后由主办方单位引导就座,主办方及其他领导致辞。之后比赛正式开始,20只队伍开始做自己的作品展示和回答评委提问,各式各样的项目使得整个比赛精彩纷呈。阳光枣农公益项目团队在第八个作展示,主要作品是围绕当下中央号召精准扶贫的大背景,针对西北地区广大枣农生产的大枣容易腐烂,来不及销售的问题,以自主研发的太阳能烘干机为核心,然后通过互联网电商的渠道,希望帮助枣农将大枣烘干,销售而实现精准扶贫的目的。

   

 

   在决赛中,“阳光枣农”公益项目团队由段雅坤担任团队主讲,向评委团做项目展示;孔大力、杨伟明担任现场技术讲解员,解答评委提问。在决赛的“八分钟”展示和“四分钟”问答两个环节中,三位成员表现出色,从容应对,顺利的完成了作品展示与答辩。最终经过激烈的比拼,位列全国第十一名。

   团队以多年的调研结果和研发、改进的烘干机为依托,引入时下最热门的“互联网+”思路,创作出“阳光枣农爱心公益协会”作品,并以此作品参赛。参赛作品结合互联网电商销售模式、大枣烘干创新技术、烘干流程整合等方面的新思路,通过志愿公益、精准扶贫、能源扶贫的模式,实现将互联网、大数据等前沿网络信息技术与烘干技术相结合,并试图运用到农村扶贫攻坚战中,可以作为时下西部地区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消灭绝对贫困的参考。

  

 “阳光枣农”公益项目团队起缘于2013年我校党委组织开展的副处级干部培训班凝练的一个项目,该项目由王硕老师牵头成立。自团队成立以来,长期得到校党委书记吴志功老师、校党委副书记郝英杰老师,以及党委组织部部长张天兴老师等领导的指导,并得到人文政教党政主要领导蔡利民老师、苑英科老师的的支持。团队目前以可再生学院副院长李美成老师、党委研工部部长李林老师为负责人,由王硕老师居中协调,有人文学院朱晓红老师、姚建平老师、刘晓东老师等在内的党委组织部、党委研工部、人文政教党委、可再生学院、校团委等多个部门、多个学院的十余名教师、三十余名本、硕、博学生组成。2013年以来,该项目团队在社会调研、创业创新设计、扶贫模式探索、技术专利等方面取得持续性突破。

  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农业”创新创业大赛虽已结束,此次比赛取得的成绩也即将成为历史,但“阳光枣农”公益项目团队永不止步,团队仍将继续努力,不断奋斗。